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年突发性耳聋12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16  浏览次数:428次

  作者:胡田桂 马未央 作者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耳鼻咽喉教研室,浙江 衢州 324000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 老年人

  老年人突发性聋(突聋)的发病率近年有较明显增高趋势。因其病因未明,发病机制复杂,所以治疗疗效不十分理想,尤其老龄患者,身心功能的改变,给康复带来困难。本文对住院的突聋老年(60岁以上)患者与同期住院的中青年(16~50岁)突聋患者进行回顾对比分析,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均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患者,均排除了双耳突聋及另耳存在其他原因所致的耳聋疾病的患者,经耳科常规检查和相关检查排除了外耳、中耳、中枢神经系统及外伤所致的耳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制定的突聋诊断标准〔1〕。选择老年患者120例,男73例,女47例,为老年组,年龄60~74(平均64.44)岁;右耳53例,左耳67例;发病至初诊时间0.5~60(平均7.82) d,伴耳鸣69例,伴眩晕3例,同时伴耳鸣眩晕20例。发病诱因,有上感7例,疲劳史8例,其余105例,无明显诱因。对照组为中青年患者203例,男111例,女92例;年龄16~50(平均35.03)岁;右耳93 例,左耳110例;发病至初诊时间1~90(平均7.44) d;伴耳鸣123例,伴眩晕9例,同时伴耳鸣眩晕41例。发病诱因,有上感3例,腮腺炎1例,疲劳史9例,接触噪声史3例,其余187例诱因不明。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及静脉滴注治疗7~21 d,个别病例疗程更长。主要药物治疗方法:血管扩张剂(6542或复方丹参,静滴;西比灵或敏使朗,口服),低分子右旋醣酐(静滴),维生素(B族维生素B1、B6、B12静滴或肌注,维生素C静滴),激素(地塞米松,静滴后改口服至停药),神经营养剂(都可喜,口服),铁剂(速力菲,口服),抗病毒剂(阿昔洛韦,静滴及口服)。少数病因清楚者则针对病因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应用溶栓剂、高压氧、毫米波患耳照射。

  1.3 疗效判断

  按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制定的突聋疗效及分级标准进行判断〔1〕。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应用SPSS11.0软件包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双耳的听力损失情况

  治疗前行纯音测听,治疗期间每隔7 d复查电测听1次,治疗结束再行电测听检查。按治疗前后纯音测听0.25、0.5、1.0、2.0、4.0 kHz 5个频率听力测定平均值见表1。老年组治疗前对侧耳听力音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耳听力音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结果表明,老龄组对侧耳听力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耳经治疗听力恢复明显低于对照组。表1 两组患者耳听力情况(略)

  2.2 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图形分析

  老年组初诊时听阈41~70 db 41例(34.2%),71~90 db 23例(19.2%),>90 db 56例(46.6%);听力曲线上升型6例(5.0%),平坦型51例(42.5%),下降型19例(15.8%),全聋型44例(36.7%)。对照组平均听阈41~70 db 79例(38.9%),71~90 db 29例(14.3%),>90 db 95例(46.8%);听力曲线上升型22例(10.8%),平坦型81例(39.9%),下降型35例(17.2%),全聋型65例(32.0%)。初诊时两组听力损失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老年组及对照组听力曲线均以平坦型为多见,其次为全聋型,上升型最少。老年组对侧耳57.5%(69/120)出现听力下降,其平均听阈 11~40 db 59例(49.2%),41~70 db 10例(8.3%),听力曲线以下降型为主81.2%(56/69),其次为平坦型18.8%(13/69);对照组对侧耳15.7%(32/203)出现听力下降,其平均听阈 11~40 db 27例(84.3%),41~70 db 5例(15.7%),听力曲线以上升型为主59.4%(19/32),其次为平坦型40.6%(13/32)。

  2.3 两组并存疾病情况

  老年组120例中合并有心脑血管病96例(80.0%),其中冠心病21人次(17.5%),高血压25人次(20.8%),颈椎病8人次(6.7%),糖尿病10人次(8.3%),高血脂8人次(6.7%),高血糖17人次(14.2%),高血黏27人次(22.5%),甲亢1人次(0.8%),脑梗死1人次(0.8%)。对照组合并有心脑血管病84例(41.3%),其中冠心病7人次(8.3%),高血压6人次(7.1%),颈椎病5人次(5.9%),糖尿病7人次(8.3%),高血脂6人次(7.1%),高血黏52人次(61.9%),高血糖20人次(23.8%)。两组差异非常显著(χ2=45.54,P<0.001)。

  2.4 治疗效果

  老年组120例,治疗总有效率53.3%;对照组203例,治疗总有效率57.1%;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表2结果表明,发病至就诊时间在≤1 w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发病>1 w就诊组(P<0.05)。初诊的平均听阈41~70 db组和71~90 d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非常显著高于平均听阈>90 db组(P>0.001)。听力曲线类型为上升型和平坦型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非常显著高于下降型组和全聋型组(P<0.001)。无伴眩晕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有眩晕组(P<0.05)。表2 两组初诊时情况与疗效的关系(略)

  3 讨 论

  突聋为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目前多认为突聋与病毒感染、血管因素、微循环障碍、血液黏稠度改变、膜迷路破裂及自身免疫有关〔2〕,多发于中青年及老年人。

  老龄病人伴发心脑血管疾病多,高血压、冠心病、颈椎病、糖尿病以及高血黏、高血糖、高血脂等发生率高,同时1人并存多种疾病,时间长,病情重。提示心脑血管疾病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着内耳血供,促进了耳聋的发展。治疗时应同时控制并存疾病,可能有助改善听力。老龄患者对侧耳高频区听力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在发病前已存在听觉器官的功能损害,可能会影响治疗及预后。突聋的治疗,多数学者主张应以早期改善内耳微循环、营养神经、提高内耳血氧含量等多方面综合疗法,在同样的治疗下,老龄期突聋的听力恢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也低于文献报道〔2,3〕。提示老龄病人疗效及预后比中青年要差。本组病例显示疗效及预后与发病至就诊时间、听力损失的程度及听力曲线类型极为相关。1 w以内,听力损害较轻,上升型及平坦型听力曲线图型者,疗效较好,后者与文献报道不一致〔2〕;而伴眩晕与不伴眩晕者比较疗效较差,与文献报道大致相同〔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突发性聋诊断和疗效分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1):72.

  2 秦兆冰.老年人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2):957.

  3 来长荣,刘童军,张玉燕,等.老年前期与老年期突发性聋〔J〕.听力学及语言疾病杂志,2000;8(3):171.

  4 吕晓飞,李正延,王 洵.突发性聋的伴随症状对判断预后的价值〔J〕.听力学与言语疾病杂志,2001;9(2):9911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