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鳃沟瘘管1例
发表时间:2010-08-03 浏览次数:498次
作者:王惠霞 杜技端 作者单位:宣化钢铁公司职工医院耳鼻咽喉科,河北 宣化 075100
【关键词】 第一鳃沟瘘管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43岁,右耳道反复流脓、右耳下反复肿胀10余年。近一年因合并感染,右耳下肿胀破溃,故在外院切开排脓3次。本次入院查体:右侧外耳道软骨部前下壁可见一直径约1mm瘘口,挤压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右耳下肿胀处皮肤多处切口瘢痕。经瘘口流入40%碘油行CT扫描示瘘管自外耳道开口走行达右侧腮腺。入院诊断:第一鳃沟瘘管。全麻下在右耳下皮肤瘢痕处梭形切口向上延至右耳后沟,向上剥离瘘管追踪至茎乳孔附近,去除瘘口周围部分外耳道前下壁骨质并予修补;继向下沿瘘管走向追寻其盲端达腮腺浅叶,并行局部面神经解剖。术后病理报告为鳃沟瘘管,随访1年瘘管无复发。
2 讨论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鳃裂闭合受限,留有残余的上皮组织则形成囊肿或瘘管。从第一到第四鳃裂均可出现此类畸形,临床上第一鳃裂畸形很少。胚胎第六周,第一鳃弓融合。第一鳃裂瘘管为第一、二鳃弓腹侧部不全融合所致。上颌骨、下颌骨及由三叉神经下颌支支配的咀嚼肌来源于第一鳃弓,由面神经支配的表情肌来源于第二鳃弓。第一、二鳃弓融合时,由面神经元支配的表情肌在上颌部向第一鳃弓迁移,在迁移过程中,面神经被上提。第一鳃裂背侧部加深而形成外耳道,因而第一鳃沟畸形与外耳道及面神经密切相关,面神经多紧贴于畸形内侧。第一鳃裂瘘管在一世纪前已有所认识,但文献报道例数较少,常被误诊为耳周淋巴结炎性肿块,腮腺肿瘤、皮脂腺囊肿等。造成诊断延误及处理不当。瘘管开口一般于出生时即已存在,多位于下颌角附近、耳廓后下方或乳突尖前下方,有时瘘口较小不易引起注意,位于外耳道壁的瘘口尤难以察觉。应引起耳鼻喉科医师广泛关注。术前管腔造影可了解瘘管走向,辨认和解剖面神经是手术关键所在,手术常需切除部分外耳道软骨。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主编.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