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部NK/T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0-07-09 浏览次数:505次
作者:努斯来提·阿布都米吉提, 赵素元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病科, 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关键词】 (NK)/T细胞淋巴瘤
鼻、鼻型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独立的淋巴瘤类型,通常指原发于中线面部,有特殊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生物行为的肿瘤,主要病变部位是鼻腔,我院于2005年11月收治1例咽部NK/T细胞淋巴瘤,现报道如下。
1病历简介
患者男,17岁,汉族。2005年11月10日以“反复咽部不适伴发烧2年,加重10 d”为主诉入院,自诉由2003年11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伴发烧,诊断为“化脓性扁桃腺炎”,予以抗生素对症治疗好转,此后每隔20多天发作1次,均按炎症对症治疗可以控制。每次发作均伴有发热,体温38~39℃,间歇期体温正常,在外院使用抗生素8 d治疗无效,经耳鼻喉科诊断为“咽白喉”,转入我科。入院时查体:体温39℃,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70 mmHg(14/9 kPa)。神志清楚,查体合作,面部苍白,指甲和粘膜微白,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咽部悬雍垂及前后腭弓,后鼻道布满灰白色的假膜,多层,较厚伴臭味,以左侧为重,不易剥脱。鼻腔通畅,无分泌物,发音正常,无呛咳,咽反射存在下活动正常,略有异物感,颈部无其它阳性体征。心律齐无杂音,肺及腹部均无异常,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检查血常规、肝脏功能、肾脏功能、电解质正常。血清降钙素原<0.5,结核抗体阴性。胸片正常,腹部B超:脾正常高值,肝、胆、胰、肾正常,后腹膜淋巴结无肿大,骨髓分析:大致正常。咽部假膜细菌涂片:G+杆菌(+),G+球菌(++),G-杆菌少许。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已排除白喉。经3周三代头孢治疗,体温略有下降,咽部假膜脱落,仅余右侧腭弓内。但间隔2 d后体温再升,假膜再现,且左侧更甚。再次取组织病检,报告如下:部分组织被覆鳞状上皮粘膜下弥漫性的淋巴细胞浸润,核异型,小到中等大,并见大片坏死,符合NK/T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LCA(+)CD45RO(+),CD43(+),CD56灶性(+)CD3(-),CD20(-),CD45RA(-)。诊断:咽部T细胞淋巴瘤,符合NK/T细胞淋巴瘤。
2讨论
对鼻NK/T细胞淋巴瘤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病变的名称也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由1921年的“恶性肉芽肿”逐步深入,不断更改名称至1994年确定了“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概念,1997年WHO关于恶性淋巴瘤分类草案提出命名,2001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新分类中正式命名,主要病变部位是鼻腔,其次是腭部和口咽,也可累及外鼻,尤其鼻前庭,其他部位有皮肤和消化道、睾丸、肾、中枢神经系统、脾脏等器官和组织,很少累及淋巴结。主要临床表现为鼻部肿胀、硬腭破坏、眼眶肿胀、皮肤红斑等,主要体征为粘膜溃疡,覆以于痂和脓痂,伴恶臭味,肉芽肿样新生物及局部组织破坏以致穿孔。我国发病率较高,不同地区所占比例不同,北京7%,成都21%,可发生较任何年龄,平均年龄45岁,男女之比3.5∶1,病程短,恶性度较高,预后较差[1]。1994年香港国际淋巴瘤专题研讨会明确3个基本概念[2]:(1)该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恶性淋巴瘤,瘤细胞表达T细胞分化抗原和自然杀伤细胞相关抗原,有特异的免疫表型和基因型。(2)属于EB病毒相关淋巴瘤。(3)多原发于鼻腔,称鼻NK/T细胞淋巴瘤。原发于呼吸道、消化道或其它部位的NK/T细胞淋巴瘤称NK/T细胞淋巴瘤鼻型。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其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了客观标准,并提高了诊断水平。本例患者病史2年,局部病变反复发生伴发热,悬雍垂缺失,虽然表面假膜细菌培养如涂片均阳性,抗菌治疗一过性有效,不排除有感染发生和存在。而病变仍呈现进行性发展,再次病检才确定诊断,提示今后对慢性咽部炎症、反复发作、疗效不良者应予以重视,尤其要反复取材,依靠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手段早期确诊,以早期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复生,刘彤华.肿瘤病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2291230.
[2]冯云海,殷善开,周慧祥.原发性耳鼻咽喉科学性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J].中华现代耳鼻喉科杂志,2004,1(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