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颞骨影像学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04-27 浏览次数:509次
作者:刘国钧 黄加云 倪丽艳 高金建 作者单位:325027 温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
【关键词】 颞骨
影像学是无创伤性检查,有助于术前精确的了解内耳结构,还可以发现植入的禁忌证,对耳蜗电极植入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2月至2006年6月在本院接受多道人工耳蜗植入的39例深重度耳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1~2岁14例、~4岁9例、~9岁7例、~28岁9例;语前聋35例、语后聋4例;耳聋病因及耳科情况:内耳畸形4例,药物中毒性7例,脑白质异常1例,先天性耳聋视网膜综合症1例,外伤2例,出生缺氧1例,原因不明25例,其中2例有上述两种情况。术前常规行颞骨薄层CT扫描和头颅MRI及耳蜗水成像及内耳三维重建。
1.2 方法 颞骨薄层CT扫描使用Philips Secura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两侧对称,对不能合作的患儿口服10%水合氯醛(0.5ml/kg)待其入睡后扫描,基线与听眶上线平行,颞骨轴位扫描(电压:140kV,约300mA ;矩阵512×512) 。扫描参数:层厚1mm ,螺距I.0,间距0.5mm。扫描窗设置为4000/500。MRI耳蜗水成像:采用PHILIPS Gyroscan1.5T超导MR扫描机,头颅线圈,先做高分辨2D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 FSE) T2 加权序列,再选择三维FSE T2技术(水成像技术)及脂肪抑制技术,视野20×20,矩阵512×256,层厚2mm,层间隔0mm ,原始图像经最大强度投影(MIP) 法, 巡迷路路径行MPR(多平面重建)重建内耳迷路三维图像。
2 结果
术前影像学结果显示32例中耳和内耳结构正常,乳突发育良好。4例(8耳)患者前庭导水管扩大, 1例(2耳)耳蜗发育不全,只发育了1.5周,且耳蜗底周较正常小,4 例(6耳)半规管发育欠佳, 1例右侧颈静脉球高位,1例左中耳积液,1例脑白质异常,未发现有耳蜗纤维化或骨化的病例,未显示面神经明显走行异常或裸露,所有病例均成功施行人工耳蜗植入,无严重手术并发症。
3 讨论
颞骨CT检查可以检出急慢性中耳炎,耳蜗骨化及内耳骨迷路的各种畸形,对了解中耳、内耳的骨性结构,乳突的气化情况及面神经的情况方面具有较大优越性[1]。Tien等[2]1992年首次使用快速自旋回波(FSE) MRI技术。普通的T1加权像在液体、神经组织、膜蜗管的分隔与颞骨周围组织缺乏对比度,普通的T2加权需要较长时间, FSE速度快,同样的时间内可以获得薄层,高清晰度、高对比度的T2加权像,可以显示充满液体的膜蜗管和内听道。本组对耳蜗植入的患者术前常规均行颞骨轴位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及头颅MR,耳蜗水成像及内耳三维重建,以全面了解中耳和内耳的发育情况及精确的解剖信息。
中耳方面首先需了解乳突气化情况,尽管乳突的状况并不影响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选择,但对手术可能遇到的困难仍有一定的提示,若乳突气化好,手术较易进行;若乳突硬化,人工耳蜗电极插入则较为困难,术前影像学发现本组病例乳突发育均良好,乳突开放较为顺利。鼓室内情况也必须正确评估,分泌性中耳炎和胶耳并非手术禁忌证。双侧慢性中耳炎伴鼓膜穿孔者,炎症控制可Ⅰ期手术,炎症活动分期手术[3]。术前影像学发现1例左侧中耳积液,手术选择无积液耳进行。高于鼓环下缘的颈静脉球称为高位颈静脉球。高位颈静脉球将导致术中电极不易进入圆窗[4]。本组1例CT发现右侧高位颈静脉球,手术选择了对侧进行,顺利植入。
内耳形态也是耳蜗植入术前必须进行重点评估。内耳发育畸形可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其中颞骨CT测量前庭水管的外口与总脚之间中点的距离≥1.5mm或可考虑为前庭水管扩张(Large vc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LVAS可安全地植入人工耳蜗,术后效果与耳蜗发育正常者无差别,但术中易发生Gusher(井喷)现象[5]。本组病例术前影像学发现4例(8耳) LVAS,术中1例见明显的外淋巴搏动但非井喷,其余3例未见异常,电极插入皆顺利。耳蜗发育畸形:耳蜗畸形按严重程度依次分为:Michel畸形,耳蜗未发育,共同腔畸形,鼓阶间隔发育不全Ⅰ型,耳蜗发育不良,鼓阶间隔发育不全Ⅱ型(Mondini畸形),其中前两种严重畸形为耳蜗植入的手术禁忌。本组病例术前影像学发现1例(2耳)耳蜗发育不良,只发育了1.5周,且耳蜗底周较正常小。成功进行了耳蜗植入。
细菌感染所致重度感音性耳聋时,感染可经内耳道的耳蜗小管播散至耳蜗,继而成纤维母细胞积聚,膜迷路纤维化甚至骨化。耳蜗骨化和纤维化增加电极植入的难度,术前必须准确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Seidman[6]发现CT对早期骨化与软组织异常的漏诊率可达57%,而MRI有助于分辨耳蜗软组织异常,膜迷路骨化CT未能发现的内耳道以及蜗后软组织异常。
【参考文献】
1 Woolley AL, Oser AB, Lusk BP, et al. Preoperative temporal bone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and its use in evaluating the pediatric cochlear implant candidate. Laryngoscope,1997,107:1100~1106.
2 Tien RD, Felsberg GJ, Macfall J. Fast spin-echo high-resolution MR imaging of the inner ear. AJR Am J Radiol 1992:159:395~398.
3 Incesulu A, Kocaturk S, Vural M.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 chronic otitis media. J Laryngol Otol, 2004,118(1):3~7.
4 林慧文,许由,区建国,等. CT与磁共振成像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研究.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37:440~442.
5 Aschendorff A, Marangos N, Laszig R. 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cochlear implant surgery.Am J Otol, 1997,18(6 Suppl):57.
6 Seidman DA, Chute PM, Parisier S. Temporal bone imaging for cochlear implantation. Laryngoscope,1994, 104:56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