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鼻出血260例

发表时间:2010-03-22  浏览次数:542次

  作者:史振铎

  【关键词】  鼻出血

  鼻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症状。反复性鼻出血可导致贫血,尤其是顽固性鼻出血,严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因此,对鼻出血的治疗应引起足够重视。我科自1997年2月以来,在鼻内镜引导下利用微波治疗鼻出血26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0例,其中门诊患者174例,男100例,女74例;年龄17~70岁,平均52.3岁;左侧90例,右侧84例;有60例在来我院门诊前做过1~2次前鼻孔填塞。住院患者86例,男48例,女38例;年龄40~81岁,平均57.2岁;左侧46例,右侧40例;入院前均做过2~5次前后鼻孔填塞,治疗时间4~18天;入院时前后鼻孔填塞的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鼻腔、口咽部渗血。重者来院时已输血800ml。      1.2 手术器械及设备 国产鼻内镜1套,偏角分别为0°、30°、70°;具有绝缘性能的吸引管,内径1.5~3.0mm,长15cm,远端裸露金属段约2.5mm,呈球形;格兰德(耳鼻喉科)微波治疗机1台;日本产Olympu-sOTV-S5图像信号处理器及监视系统;Ackermann光源系统。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对前后鼻孔填塞油纱条者,在鼻内镜下取出前鼻孔填塞的油纱条,暂保留后鼻孔填塞纱球,以防手术时出血入口而误咽。迅速以1%丁卡因(加少许盐酸肾上腺素)纱条填塞鼻腔,麻醉10min后,边抽纱条边用吸引管由前向后推移之,边吸引边观察。发现出血点立即用吸引管远端球形部按压在出血点上,将微波机功率调到50W,用头为点状或球形微波电极接触出血面约10~20s,面积应在出血边缘外2mm,局部变白,出血停止。如个别不能止血者,改用微波穿刺型辐射头,刺入出血部分5s即可。创面贴敷明胶海绵,撤出后鼻孔填塞纱球,手术完毕。对前鼻孔填塞或无填塞者,直接用1%丁卡因肾上腺素纱条麻醉,方法同上。

  2 结果

  174例门诊患者均用微波1次手术治愈。全部为动脉性出血。157例为黎特区(鼻中隔前下方)出血,占90.2%;17例出血部位位于鼻中隔中段,占9.8%。86例住院患者均1次手术治愈。术后观察5~7天出院。动脉性出血82例(95.3%),静脉性出血4例(4.7%)。出血部分在鼻中隔中后段者57例(66.3%),其次为鼻中隔前段、嗅裂、鼻咽顶部、woodruff静脉丛等部位,占33.7%。随访3~6个月,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鼻出血的治疗方法较多,尤其是对顽固性鼻出血,但简捷、实用、有效的方法很少。过去采用血管结扎术 [1] 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现代又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行同期血管栓塞术止血 [2] ,但均有创伤性及危险性,而且价格高,时有并发症发生。我们用微波在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260例,其中顽固性出血86例,均1次治愈,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我们体会,微波热凝止血较激光和电凝有效、安全、简便、复发率低。因为激光不能透过不透明物质,当组织凝结于光纤周围时则急剧衰减,甚至不发光。激光与电凝一样,其热能有一个传导过程,故二者对血管的凝结深度不及微波。过去认为可用微波止血的静脉和动脉最大直径分别是3mm和2mm,但近年来微波穿刺电极的应用,使其凝血范围扩大。对难治性、顽固性鼻出血,在鼻内镜下先用吸引头压住出血处,再用球形头微波电极热凝其周围1~2mm处,同时用穿刺微波电极热凝出血处,移开吸引头,最后热凝出血点。鼻内镜能从不同角度近距离窥视,视野广,图像清晰,能明显提高鼻出血的治愈率。应用微波止血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热凝时间,以免引起鼻中隔穿孔。一般在一点的热凝时间不能超过4s,出血区域的总热凝时间在10~20s之间。治疗后不需特殊处理,待两周后苔膜脱落,创伤恢复。      由于鼻出血病因、出血部位不同,其治疗方法各异。本组病例均除外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及肝肾疾病,并除外颅底外伤致鼻出血。顽固性鼻出血其出血部位多比较深在、隐蔽,且多为动脉性出血,因此,鼻腔填塞法不能有效止血。本疗法在鼻内镜引导下通过改变微波电极的热凝范围,配合微波穿刺电极,对出血部位深在、出血血管比较粗大的顽固性鼻出血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了鼻腔填塞、血管结扎、血管造影栓塞术等创伤性治疗所带来的并发症。因此我们认为,本法是一种安全可靠、方便快捷、费用低、痛苦少、微创的治疗鼻出血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宝实.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咽喉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104.      2 Siniluoto TM.Embol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erior epistaxis.An an-alysis of31cases.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3,119(8):83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