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两种鼻窦置换方法的临床对照

发表时间:2010-03-19  浏览次数:527次

作者:镇艳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改良的鼻窦置换方法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探讨改良鼻窦置换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80例慢性全组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鼻窦置换组(A组)和改良鼻窦置换组(B组)各40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自觉症状、临床表现和CT结果。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改善,A组治愈5例(12.5%),总有效30例(75.0%)。B组治愈26例(65.0%),总有效40例(100.0%)。 结论  通过对鼻窦置换方法的改进,可以提高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慢性全组鼻窦炎 鼻窦置换术 改良         由于近年来鼻窦内镜技术的发展,慢性鼻窦炎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但年幼的患者由于鼻腔窄小,对手术及术后换药配合不佳,手术治疗较为困难,因此惯用鼻窦置换等保守治疗。而既往鼻窦置换治疗慢性鼻窦炎都采用药物收缩鼻窦口后患者自行擤出鼻腔内分泌物,通常擤不干净,且鼻窦置换时间短,导致治疗效果差,患者恢复慢。我科通过长时间的探索,总结了一套新的鼻窦置换方法,经实践证明,效果优于传统方法,更适用于年幼患者的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 [1] 选择80例慢性全组鼻窦炎Ⅰ型患者,年龄在8~12岁之间,分为两组,A组采用传统的鼻窦置换方法,B组采用改良的鼻窦置换方法,上颌窦炎加用穿刺治疗,其他治疗方法相同。每周治疗2次,治疗1个月后进行对比。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垫肩或头低垂位,使下颌颏部与外耳道连线与水平线(即床平面)垂直。A组采用传统鼻窦置换方法(时间<5min)。用1%麻黄碱生理盐水收缩鼻腔黏膜,以利窦口开放,擤尽鼻涕。以1%麻黄碱生理盐水为主并适当配入α-糜蛋白酶、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类的混合液约2~3滴滴入治疗侧鼻腔;用连接吸引器(负压≤180mmHg)的橄榄头塞入治疗侧前鼻孔,同时指压对侧鼻翼以封闭该侧前鼻孔,并嘱患者连续发断续的“开、开、开”音,同时开动吸引器,持续1~2s即停,如此重复6~8次。B组采用改良的鼻窦置换方法(时间根据患者情况决定,一般为20min左右)。将1%麻黄碱生理盐水数滴滴入治疗侧鼻腔,淹没所有窦口,以利窦口开放;用连接吸引器(负压≤180mmHg)的橄榄头塞入治疗侧前鼻孔,同时指压对侧鼻翼以封闭该侧前鼻孔,并嘱患者连续发断续的“开、开、开”音,同时开动吸引器,持续10s左右;重复同样操作抽吸对侧鼻腔。如此反复多次抽吸两侧鼻腔直至鼻窦内分泌物吸尽为止;置换完后将配有适量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混合液数滴滴入两侧鼻腔,淹没所有窦口,滴完后捏3下鼻翼,并嘱患者连续发断续的“开、开、开”音,同时开动吸引器,持续1~2s即停;保持原姿势2~3min后方可起身。       2 结果

  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临床检查和CT结果将治疗效果分为无效、好转、治愈3类。无效:患者自觉有鼻塞、脓涕、头痛、记忆力下降及嗅觉减退,临床检查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中、下鼻甲肿大且鼻腔内见大量脓性分泌物,CT显示所有窦腔内见不同程度黏膜增厚,窦腔密度增高、液平面等。有效:患者自觉仍有少量脓涕、头痛减轻,睡觉时呼吸通畅,临床检查见鼻腔黏膜轻度水肿,中鼻道内见少量脓性分泌物,CT显示蝶窦和筛窦内仍见黏膜增厚、软组织影像及液平。治愈:患者自觉呼吸通畅,无鼻塞、头痛等症状,临床检查见鼻腔黏膜颜色正常,鼻腔内未见分泌物,CT显示各窦腔正常。两种置换方法治疗后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种置换方法治疗后效果比较 (略)       注: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表1结果显示,B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特别是对于筛窦和蝶窦的治疗有效。慢性鼻窦炎患者由于长时间炎症刺激,各窦口严重水肿,鼻窦引流不畅,A组所采用的传统方法由于收缩窦口时间短,导致窦口开放不足,再加上负压吸引时间过短,造成了鼻窦内分泌物不能充分吸尽(特别是后组筛窦和蝶窦内的分泌物),后续滴入的抗生素也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而B组所采用的改良方法则弥补了A组的不足,通过反复多次的滴入收缩药物使水肿的窦口能充分开放,持续的负压吸引更能充分的吸尽鼻窦内的分泌物,使后续滴入的抗生素能进入窦腔内,从而发挥局部消炎的作用。但B组所采用的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如有鼻出血的患者不宜采用(但可先行治愈后再采用),由于治疗时间较A组长,患者出现头痛不适和鼻出血的几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临床分型分期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3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