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1例

发表时间:2010-02-02  浏览次数:562次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1例作者:孙江红    【关键词】  外耳道    腺样囊性癌又称“圆柱癌”,常发生于口腔大小涎腺及呼吸道黏膜腺体,原发于外耳道的腺样囊性癌临床较为少见,我院2001年收治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4岁,以“右外耳道肿物3年,渐增大2个月”为主诉就诊。患者3年前发现右外耳道一米粒大小肿物,触之无明显疼痛,近2个月来肿物渐增大,伴疼痛,于2001年11月22日住院。入院查体:神志清,心、肺、腹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外耳道后壁可见1.0cm×0.8cm新生物,表面光滑,无溃疡,质硬且有触痛,右外耳道狭窄,鼓膜无法窥见,听力正常,无耳鸣及眩晕。CT提示:右外耳道软组织影(性质待定),无骨质破坏;余辅助检查未发现异常。入院后在局麻下行外耳道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在外耳道软骨部后下壁,质脆呈鱼肉状,色灰白,无明显包膜,界线不清,骨性外耳道未见破坏。术后病理报告为“外耳道腺样囊性癌 ”(见图1、图2)。遂于1周后在局麻下行扩大外耳道肿瘤切除术,沿原肿瘤边缘5mm切除肿瘤及皮下组织,扩大切除外耳道上、下、后壁皮下组织、软骨及耳甲腔软骨,切缘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报告未见肿瘤生长。术区植皮,碘仿纱条填塞压迫。术后随访3年无复发。2  讨论  腺样囊性癌可发生于涎腺、泪腺、上消化道及呼吸道黏膜腺体,原发于外耳道的腺样囊性癌临床较为少见,可直接来源于耵聍腺,也可由腮腺衍变而来[1]。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诊断,经CT扫描、X线摄片等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的原发部位及侵犯范围,以利于制订治疗方案[2]。病理学观察:灰白色肿物,大小1.0cm×0.8cm×0.6cm,表面粗糙,无包膜,切面实性,灰白色,质硬;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基底样细胞,排列明显呈筛状,内有淡染、粉红色物质(HE×100)。临床特点是:(1)该肿瘤生长缓慢,其生长方式为皮下浸润,无明显包膜,局部侵袭性强,易向周围组织侵犯,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不易穿透皮肤而形成溃疡,易误诊为良性肿瘤;(2)此肿瘤易侵犯神经,沿神经扩展,临床症状常以疼痛为主,早期为间歇性钝痛,后发展为持续性剧痛,且可向患侧颞部、颈部、肩部、枕部放射;晚期侵犯脑神经,引起相应颅神经症状;(3)局部症状,若肿瘤阻塞外耳道,则引起听力下降和耳鸣;合并感染,则出现耳漏[3]。(4)外耳道腺样癌转移较晚,以血源性转移为主,并常转移至肺,死亡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4]。故手术切除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手术必须彻底,姑息性手术必导致复发。腺样囊性癌对放射线不敏感,所以放射治疗只能作为晚期病例进行姑息治疗的手段或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参考文献】  1  武忠弼,扬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50-551.  2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4.  3  李添应.耳鼻咽喉肿瘤.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55-156.  4  陈楚燕,陆书昌,区士欢,等.外耳道耵聍腺源性肿瘤4例报道.上海医学,1989,12(1):5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