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儿童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发表时间:2009-11-10  浏览次数:587次

儿童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者:黄自平,李桃根    【关键词】  儿童腺样    分泌性中耳炎是引起听力下降常见原因之一,临床出现耳闷、耳鸣、听力障碍或鼓室积液。其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了,治疗的关键是改善咽鼓管功能,促进中耳积液排除。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其发病原因大多是腺样体肥大。1999年2月~2005年5月我科采用腺样体刮除术+鼓膜置管术治疗38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合并腺样体肥大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均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病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4~13岁,平均8.6岁;病程2~7个月;双侧25例,单侧13例。打鼾伴张口呼吸22例;鼻塞18例;反复咳嗽9例;耳鸣耳闷26例;听力均有下降。所有病例均行鼻咽侧位X线摄片或鼻咽CT扫描提示鼻咽腺样体中重度肥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均取全麻,选择适当大小的腺样体刮匙刮除肥大的腺样体局部用棉球压迫止血。在0°内镜下用鼓膜切开刀于前下象限做适当大小的鼓膜切口,吸出鼓室内积液(对于黏稠的渗出液,可先注入适量的α-糜蛋白酶溶液),再用地塞米松溶液冲洗,然后于切口处置入鼓膜通气管。术后抗感染治疗5天。2~3个月后取管。2  结果  取管后听力恢复正常,耳鸣、耳闷消失,鼓膜可见正常标志者31例;听力明显提高,偶有耳鸣、耳闷,鼓膜轻度内陷,活动尚可者7例;听力提高不明显,仍有耳鸣、耳闷,鼓膜活动差者0例。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常引起儿童语言发育迟滞,还增加了中耳感染的危险。其发病因素复杂,最常见的是腺样体肥大。患者均有听力下降,一般表现为轻中度传导性聋,也可致重度传导性聋,病程长者则可为混合性聋。  本组病例在治疗上一律采用鼓膜置管术+腺样体刮除术。鼓膜置管便于积液的引流,平衡鼓室压力,以利于病变组织的恢复,防止鼓室峡因粘连而闭锁;置管后亦能减少杯状细胞和腺体的增生,减少分泌,促进纤毛运动恢复;鼓膜置管还有利于使积液从通气管中溢出,不至于积液长期积聚在中耳,引起鼓室结构粘连及毒素被吸收而对耳蜗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腺样体肥大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机制尚在探索中,一般认为有以下原因:咽鼓管的机械阻塞,增生肥大的腺样体直接压迫堵塞咽鼓管口,这使得咽鼓管血管渗透性增加,黏膜水肿,引起咽鼓管阻塞,通气功能障碍,鼓室气体吸收而形成负压,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黏膜渗液,杯状细胞及腺体分泌增多,出现鼓室积液;增生肥大的腺样体阻塞鼻咽部导致咽鼓管逆流;腺样体表面的隐窝作为细菌的存储池;局部免疫异常,腺样体在解剖学上是咽淋巴环的一部分,出生后即发育成熟,儿童和青少年体积最大,以后逐渐缩小。它是人体免疫器官,既有细胞免疫又有体液免疫,它可引起变态反应―肥大细胞增多,脱颗粒引起免疫反应,组胺及参与变态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腺体分泌增多,平滑肌收缩,使咽鼓管和中耳黏膜肿胀,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因此,对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伴有腺样体肥大者应同时行腺样体刮除术。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