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186例耳鸣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791次

作者:俞晴

【摘要】  目的 研究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 以结构性访谈的形式,对以主观性耳鸣为主诉的186名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纯音测听、耳鸣音调及响度匹配检查。结果 患者年龄以51 ~ 60最多见,其次为31 ~ 40岁以及21 ~ 30岁。耳鸣侧别与听力损失更重耳显著相关。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人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 结论 总结186名主观性耳鸣患者的人口特征和临床特征,为进一步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  耳鸣; 测听法; 纯音; 耳鸣匹配

      Characteristics of tinnitus: an investigation of 186 patients

    YU Qing,  SONG Wei-ming,  MA Fu-rong,  LI Ai-y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innitus patients. 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d 186 tinnitus patients searching for treatment from ENT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All the patients were interviewed by the same investigator, using the same questionnaire. Tinnitus measurements consisted of the pure tone audiometry, pitch-matching and loudness-matching procedur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then. Results Tinnitus more frequently occurred between 51 to 60 years of age, followed by between 31 to 40 years, and between 21 to 30 years. The location of tinnitu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ears with worse hearing. The self-reporting of pitch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pitch-matching measurements, while not the same as loudness. In most cases, the duration of tinnitus was less than one year. As the duration of tinnitus prolonged, the loudness may increase(in 33% of cases in our study), while the annoyance induced by tinnitus always decreases.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86 tinnitus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ir further management.

      【Key words】 Tinnitus; Su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Tinnitus measurements; Rating scales and tinnitus

      耳鸣是耳科学的难题之一,积累耳鸣的临床资料十分重要,我们在借鉴国外关于耳鸣临床特征的调查方法的基础上,对就诊于我院耳鼻喉科门诊的耳鸣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描述这些代表着寻求治疗的耳鸣患者的耳鸣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0月2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所有以主观性耳鸣为主诉的患者, 共计186例。

      参照以往的研究对主观性耳鸣的定义,本文的“主观性耳鸣”指“在外界无声源刺激或电刺激时耳内或颅内出现声音感觉的症状,并且持续超过5分钟以上[1]”。

           1.2 研究方法

      由同一位研究人员,以结构性访谈的形式,以统一的问卷,对所有研究对象就耳鸣进行询问并记录,并进行纯音测听及耳鸣的响度、音调匹配。

      纯音测听:采用丹麦Madsen公司ORBITER 922型听力计,常规检查0.25 kHz至8 kHz各倍频程频率听阈。

      耳鸣匹配使用同一台纯音听力计。耳鸣音调匹配: 以双音选择法, 用0.125 ~ 1.25 kHz之间的纯音, 以及窄带噪声、 白噪声, 从健侧耳给声, 进行频率匹配。 耳鸣强度匹配: 采用感觉级(SL), 以与耳鸣匹配频率相同的纯音或噪声,从健侧耳给声进行响度匹配。

         1.3 数据统计

      两个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资料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两个等级资料之间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两个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资料之间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人口特征

      186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0 ~ 86岁,平均年龄43岁(标准差为17.7岁)。图1反映年龄分布情况,21 ~ 40岁及51 ~ 70岁是最为集中的两个年龄段。男性92人,占49.5%, 女性94人,占50.5%,男女比例相当。但男性平均年龄为45岁(标准差为18岁),女性为52岁(标准差为17岁),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96人,占51.6%,大部分患者都有较高的文化程度。

         2.2 耳鸣的特征

         2.2.1 耳鸣的部位

      将患者所感知的耳鸣部位细分为8种,186例患者耳鸣部位的情况见表1第一栏。最多见的是“a. 左耳”。表1第二、三栏从其他角度总结了耳鸣的部位。示左侧耳鸣明显多于中线耳鸣及右侧耳鸣。单侧耳鸣略多于双侧耳鸣,远多于颅鸣。

          2.2.2 耳鸣的音调和响度

          耳鸣的成份为单一声音的有149人(80.1%), 复合音的有26人(13.9%), 噪音的有11人(6%)。

          2.2.2.1 耳鸣音调

      患者对于耳鸣音调的自我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的形式,1分代表极低调的粗音,10分代表极高调的尖音。评分为5、6、7、8分的最常见,分别有32人(17.2%)、32人(17.2%)、32人(17.2%)及28人(15.1%);其次为3分23人(12.4%),4分19人(10.2%)。平均音调评分是5.59(标准差为1.918)。

      耳鸣音调匹配结果:最多见的为8 kHz, 有61人(32.8%), 其次为4 kHz(38人,20.4%),  再次为250 Hz(21人,11.3%)。耳鸣匹配音调在2 kHz及以上者126人(67.7%), 说明高音调耳鸣居多。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得出耳鸣音调的自我评价与耳鸣音调匹配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s =0.687, P < 0.001)。

    男性音调匹配平均值为4 890 Hz,女性为        3 602 Hz, 具有统计学差异(Wilcoxon秩和检验,   Z = -2.444, P < 0.05)。存在听力下降的患者中, 耳鸣匹配频率与听力损失最严重频率一致者157耳(共有286耳进行耳鸣匹配),占54.9%, 与在听力曲线上听力损失最严重频率的前或后一个倍频一致者36耳, 占12.6%。

          2.2.2.2 耳鸣响度

      患者对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同样采用视觉评分量表的形式, 1分代表极微弱的耳鸣, 10分代表极响亮的耳鸣声。大部分患者对耳鸣响度的评分相对较低 —— 4分及4分以下的有84人(45.2%), 7分及7分以上的有42人(22.6%), 评为3 ~ 6分的最常见, 有134人, 占72%。平均响度评分是5.01(标准差为1.968)。

      男性的平均响度评分是4.6(标准差为1.87),女性为5.4(标准差为1.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2.756,P < 0.01)。听力下降组的平均响度评分是5.2(标准差为1.94),与听力正常组4.1(标准差为1.77)相比,显著升高(Wilcoxon检验,Z = -3.394,P < 0.01)。

      耳鸣响度匹配结果大多集中在11 ~ 20 dB SL之间(占61%), 其次为1 ~ 10 dB SL(42%)。平均值为16.6 (标准差为7.98) dB SL。

      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耳鸣响度匹配之间无相关性(rs = 0.142, P >0.05)。从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的关系。

          2.2.3 耳鸣与听力下降的关系

      从纯音听力结果看,听力正常者48人(25.8%),传导性聋2人(1.1%),混合性聋5人(2.7%),感音神经性聋131人(70.4%)。伴有听力下降的患者,耳鸣先于听力下降出现的为90人(48.4%),听力下降先于耳鸣出现的为50人(26.9%),提示耳鸣在更多时候是作为听力下降的先兆出现,少数时候是作为听力下降的结果。图3示耳鸣侧别与听力较差耳之间的关系,两者有较高的一致性。

          2.3 耳鸣的发生、 变化、 病程

      病程在1年以内的有113人,占60.8%, 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78人, 占41.9%。病程最短的1天, 最长的35年。

      103人(55.4%)的耳鸣为“突然发生”, 83人(44.6%)为“逐渐发生”。

      表2 列出了患者对于“你认为是什么引起了你的耳鸣?”的回答。 有86人(46.2%)回答“不知道”,100人(53.8%)给出了回答。 病程短于3个月的患者中, 有49人(62.8%) 能够指出自己耳鸣的原因,说明大部分耳鸣都是有明确诱因的。

      现在的耳鸣与刚出现的时候相比,音调变高者13人(7.0%), 变低者7人(3.8%), 无变化者166人(89.2%)。 响度变大者62人(33.3%),变小13人(7%), 无变化111人(59.7%)。在响度发生变化的患者中, 变化是逐渐出现的58人(77.3%)。

          2.4 耳鸣对患者的影响

      患者受耳鸣困扰的总程度:采用自我评分的形式,0分代表完全不受困扰,100分代表因为耳鸣而极度苦恼。119人(63.9%)评分在50分以下。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与患者的年龄之间存在负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r = -0.199,P < 0.05)。

      有108人(58.1%) “担心耳鸣是某种严重疾病的先兆”,130人(69.9%)“担心耳鸣会使自己变聋”,140人(75.3%)“担心耳鸣会持续下去,并且越来越重”。

          3 讨 论

      既往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耳鸣与增龄相关[2, 3]。 本研究中, 人数最多的年龄段是51 ~ 60岁, 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不同的是, 本研究中年轻患者占临床耳鸣患者的比例较既往的研究明显增 加[4], 原因有待研究。 从性别来看, 男女比例相当, 这与以往各研究结果相同[5, 6]。一半以上的人受过本科以上教育,这可能与我院地处各大专院校及科学研究机关附近有关。

      左侧耳鸣的发生率高于右侧耳鸣,与既往的一些研究结果相同[2, 3, 7]。有一些假说认为这可能与手的势利侧别或双耳不对称地暴露于噪声有关[8]。还有人认为与低位脑干生理上的不对称有关[9]。

      尽管以往的研究多认为耳鸣的音调匹配可靠性不大[7],但从本研究来看,耳鸣音调的自我评价和音调匹配是有较好的一致性的。说明音调匹配值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主观感知的耳鸣音调高低。耳鸣响度匹配值却完全不能反映患者所感知的耳鸣响度大小。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类似,一般认为响度重振或掩蔽后效应是影响耳鸣匹配结果的最主要因素,也有人认为耳鸣的音调及响度的不稳定性造成了测量的不可靠[10]。各研究中,尽管响度匹配的方法类似,而且都采用感觉级,但结果差异却很大[4, 5]。Andersson[11]认为患者对耳鸣的严重程度的评价与耳鸣响度匹配的感觉级(SL)无关,而和响度匹配的听力级(HL)以及纯音听阈高低关系密切。他还指出,在听力最好的频率进行响度匹配,比在耳鸣所在的频率进行匹配所得的值更能真实地反映耳鸣严重程度。

      尽管各研究较一致地认为耳鸣与听力下降关系密切。但本研究中仍有25.8%的人听力正常,比例高于Barnea等(1990)[12]的9%, Stouffer与Tyler(1990)[7]的18%。但有学者指出,耳鸣患者中有一部分,虽然常规纯音测听显示听阈正常,但有可能半倍频程频率和扩展高频气导听阈能够显示出听 力下降。

      这组病人中,将近一半的人耳鸣病程在3个月以内。说明耳鸣症状对患者干扰较大,多在短期内即引起患者关注,并前来寻求诊治。

      本研究提示,年轻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相对年老者较重,可能因为年龄越轻的患者,普遍病程较短,对耳鸣缺乏了解,加上耳鸣容易干扰注意力集中,对工作、学习影响较大。耳鸣患者普遍对耳鸣的原因以及后果存在疑问和顾虑,如“是否会变聋”,“是否得了其他严重的疾病”,“听力是否会越来越差”,这些顾虑是导致耳鸣患者烦恼的重要原因。治疗的重点是让患者了解他们的耳鸣,向患者解释耳鸣产生的原因、发展规律,以及耳鸣如何引起其他伴随症状。这也符合心理学上的一个原理:已知的现象,即使是令人不愉快的,也不会比那些未知的东西更令人恐慌。

      本研究在样本数量、地域和时间上(集中在10 ~ 12月份)有局限性,有待今后更长时间,更大样本量的进一步研究和进行更完整的耳鸣数据收集(包括病史、查体、辅助检查以及治疗、随诊资料)。

【参考文献】1 Sindhusake D, Mitchell P, Newall P, et al.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innitus in older adults: the Blue Mountains Hearing Study. Int J Audiol, 2003, 42(5): 289-294.

2 Coles RRA. Epdidemiology of tinnitus: (1) prevalence. J Laryngol Otol, 1984, 98(Suppl 9): 7-15.

3 Axelsson A, Ringdahl A. Tinnitus-a study of its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Br J Audiol, 1989, 23(1): 53-62.

4 Meikle M, Taylor-Walsh E. Characteristics of tinnitus and related observations in over 1800 tinnitus clinic patients. J Laryngol  Otol, 1984, 98(Suppl 9): 17-21.

5 Chung DY, Gannon RP, Mason K.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evalence of tinnitus. Audiology, 1984, 23(5): 441-452.

6 Sanchez L, Stephens D. A tinnitus problem questionnaire in a clinic population. Ear Hear, 1997, 18(3): 210-217.

7 Stouffer J, Tyler R. Characterization of tinnitus by tinnitus patients. J Speech Hear Disord, 1990, 55(3): 439-453.

8 Yerg RA, Sataloff J, Glorig A, et al. Inter industry noise study. The effects upon hearing of steady state noise between 82 and 92 dBA. J Occup Med, 1978, 20(5): 352-358.

9 Decker TN, Howe SW. Auditory tract asymmetry in brainstem electrical responses during binaural stimulation. J Acoust Soc Am, 1981, 69(4): 1084-1090.

10 Penner MJ. Variability in matches to subjective tinnitus. J Speech Hear Res, 1983, 26(2): 263-267.

11 Andersson G. Tinnitus loudness matchings in relation to annoyance and grading of severity. Auris Nasus Larynx, 2003, 30(2): 129-133.

12 Barnea G, Attias J, Gold S, et al. Tinnitus with normal hearing sensitivity: extended high-frequency audiometry and auditory-nerve brain-stem-evoked responses. Audiology, 1990, 29(1): 36-4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