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变应性鼻炎鼻内滴药时间的探讨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704次
作者:高林豫 佟欣《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5年1月2卷1期 经验交流【关键词】 鼻内滴药 鼻内滴药是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hitis,AR)的常用方法,而鼻内局部类固醇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1] 。笔者经过治疗104例AR患者,发现鼻内滴药的时间,影响AR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AR患者104例,男65例,女39例,年龄20~52岁,平均30岁。季节性101例,常年性3例;合并变应性鼻窦炎3例,合并支气管哮喘2例,合并分泌性中耳炎1例,合并过敏性咽炎5例,合并过敏性结膜炎7例;病程1~11年,平均4.5年;本组患者都具有AR的典型症状,即:鼻痒、喷嚏、清涕、鼻塞,部分患者嗅觉减退,鼻镜检查符合AR体征,部分患者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未做变应原皮肤试验者,用0.1%呋麻滴鼻液8ml加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滴鼻,能迅速控制症状。 1.2 治疗方法 用0.1%呋麻滴鼻液8ml加地塞米松2.5mg点鼻,每次1~2滴,每3天为一疗程,第1疗程点滴每日3次,第2疗程每日2次滴鼻,第3和第4疗程滴鼻每日1次,观察4个疗程。把104例随机分成两组。(1)A组点鼻时间:第1疗程每日晨醒、午醒各点鼻1次,待10min后起床,晚睡前滴鼻1次,滴鼻后即入睡;第2疗程减去中午点鼻1次,晨、晚点鼻同第1疗程;第3、4疗程只在晨醒即点鼻1次,方法同前。(2)B组点鼻时间:起床活动后至睡前任意时间,间隔时间相对均等。 2 结果 每疗程疗效评判,参照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修订),把显效划为有效组内,A、B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AR疗效比较 (略) 由表1可见,在第1~2疗程,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1);至第3疗程,两组有效率的比较,经χ 2 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然而,至第4疗程,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两组患者均有晨起活动后,突感鼻痒,继之喷嚏数个,甚至十几个,清涕数分钟至数十分钟,鼻塞,部分患者午睡起床也有上述症状,这可能是由于此时机体的感觉神经敏感,鼻局部黏膜类固醇激素未达到能抑制鼻超敏状态的水平,加之起床活动后,使已沉降的粉尘又漂浮在空气中,以及开窗使户外粉尘进入室内所致。A组患者在晨醒、午醒后即滴鼻,不仅收缩了水肿的鼻黏膜,而且抑制了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和黏膜的炎性反应,控制AR患者在晨醒、午醒后的发作,因此,较快地减少发作,缓解鼻黏膜水肿,改善通气,减少并发症,缩短疗程。睡前滴鼻可改善通气,利于入眠,增加鼻黏膜局部类固醇水平,弥补机体在熟睡时该激素的低水平,B组患者在起床活动后滴鼻,不能阻止当日晨起和午起AR的发作,从而使疗程相对延长。 对于有AR合并症者,治疗2周,症状缓解后,改用曲安缩松钠滴鼻,每日晨醒1次,维持治疗,至渡过“过敏季节”,同时进行合并症的治疗。 常年性季节加重的AR患者,因其过敏原多,鼻黏膜常年处于超敏状态,应结合病史、病情予以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程雷,殷敏,乔宗海.变应性鼻―鼻窦炎的诊治体会.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3,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