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化脓性中耳炎应用白霉素治疗2例的体会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793次
作者:努尔古丽·喀迪尔,麦热木尼
【关键词】 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但中耳其他部位较常受累。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临床上以婴幼儿多见。
1 病历介绍
例1,患儿,女,出生28天。因“高热流脓(左侧耳道)1天”,以诊断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收住院。体格检查:体温39 ℃~40 ℃,精神欠佳。皮肤黏膜无黄染。右侧耳道流出黄色脓性分泌物,量较多,无法检查鼓膜。听诊:呼吸音清晰,心(-),查血常规示:WBC 13×109/L,RBC 3.27×1012/L,Hb 12.6 g。入院后请五官科医生会诊,指示:抗炎及对症处理,给予青霉素皮试阳性,选用白霉素注射液10~20 mg/(kg·d)静滴。局部应用3%双氧水外用。共用3天后患儿体温下降,耳道无流脓物。复查血常规正常。第7天病情完全好转出院。2周后复查鼓膜已愈合,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可自行愈合,流脓已停止。而鼓膜长期不愈合者作鼓膜修补术。
例2,患儿,男,9个月,因“左耳流脓1周、发热1天”为主诉收住院。入院时体温38.7 ℃~39.5 ℃,精神差,面色潮红,左耳道有黄色脓性物,量较多。听诊:心肺(-)。查血常规示:WBC 14.2×109/L。根据症状、体征及血常规结果诊断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因服用再林效果不佳,而选用白霉素20 g/(kg·d)静滴。用3%的双氧水外用。第2天体温开始下降。第5天耳道无流脓,复查血常规WBC正常。第6天病情好转出院。
2 讨论
白霉素是新的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立克次体病毒及螺旋体等均有效。本品较乳糖酸红霉素更为有效,更不易产生耐药性,副作用比乳糖酸红霉素小,具有吸收迅速等优点,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方便。白霉素的以上特点特别适宜青霉素类过敏的新生儿。对淋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阴性菌也有抗菌作用。
维生素C在临床中不仅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抗坏血酸作用,与一些疾病的辅助用药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等作用。临床上主要是利用维生素C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利用白霉素的抗病毒和细菌的双重作用而联合应用。
白霉素注射后吸收迅速,静脉注射200 mg后30 min内血药浓度达3~6 μg/ml,在脏器内分布广泛,肝和胆汁中浓度最高。在肺、肾等脏器及肌肉组织中浓度也较血清浓度为高。本品主要经肝胆系统排泄,因此临床上对婴幼儿使用较安全并使用范围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