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经脐腹腔镜治疗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04-28  浏览次数:1731次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也称为赫尔施普龙病(Hirschsprung′s disease ,HD),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使该肠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长久以来,对于HD的手术治疗方法在不断地发展,本研究回顾性对比分析经脐腹腔镜与常规腹腔镜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2月~2013年2月于我院进行先天性巨结肠治疗的6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进行常规腹腔镜手术,观察组33例采取经脐腹腔镜治疗的方法。对照组33例患儿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4个月~12岁,体重33~46 kg;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6个月~14岁,体重18~49 kg。全部患儿均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直肠肛管测压和钡灌肠检查确诊,符合HD诊断[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症状等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①脐窝下皱褶处做1 cm沿皱褶方向的弧形切口,建立气腹,压力5~8 mm Hg(1 mm Hg=0.1333 kPa),放置5 mm 30°腹腔镜。另2个5 mm Trocar分别置在右腹股沟区麦氏点、左腹股沟区对称位置,操作杆由此置入。 ②余操作基本与经脐腹腔镜组相同。本组患儿术后均未置腹腔引流管。观察组:麻醉成功后在脐窝下方皮皱处开1 cm弧形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切开腹膜。将 5 mm Trocar通过该切口置入,建立5~8 mm Hg的二氧化碳气腹。另两个5 mm Trocar在脐窝两侧的皮皱处对称分别置入。由左侧的Trocar置入5 mm 30°腹腔镜镜头,另外2个 Trocar置入操作杆。3个Trocar相互位置保持三角形。探查腹腔内病变肠管范围,了解有无肠管供血血管变异、腹腔粘连等情况。超声刀游离乙状结肠系膜,看清降结肠血管后用Hemo lok钳闭近心端肠系膜动静脉主干,超声刀游离降结肠血管周围组织,使保留的近端正常结肠可无张力的拖至肛门处行吻合。提起游离的乙状结肠,然后进行会阴部手术。腹腔镜下观察结肠有无扭转,结肠血运情况,结肠系膜和腹腔有无活动性出血,骶前放置引流管经腹壁引出,切除肠段常规送病检。

1.3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为SPSS 15.0,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TX-*3〗±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腹腔镜在小儿外科的广泛应用,国内外不断有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报道[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组的小肠结肠炎发生例数和肠粘连肠梗阻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 )。而吻合口漏及便秘例数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的腹腔镜手术操作复杂、术中失血多,术后并发症多,切口痕迹大。而经脐腹腔镜则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微创等特点。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经脐腹腔镜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疗临床效好,给患儿造成的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4参考文献

[1]王果,李振东.小儿肛肠外科学[J].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713.

[2]韦佳,冯杰雄,张文,等.经脐腹腔镜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0,31(12):906.

[3]王国斌,汤绍涛,卢晓明,等.腹腔镜辅助下改良Swenson巨结肠根治术的初步观察[ 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3):136.

[收稿日期:2013-12-23编校:徐强]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