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原发性阑尾腺癌误诊病例超声声像图表现及误诊原因
发表时间:2014-03-12 浏览次数:1131次
原发性阑尾腺癌(Primary adenocarcinomao f the appendix,PPA)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但恶性程度较高,约占阑尾原发性恶性肿瘤的3%。PPA临床表现隐匿,无特异性表现,大约30%~50%的病例临床表现为急性阑尾炎。由于检查者对此病的认识不足,术前误诊率极高。回顾分析5例经手术证实的PPA,而术前超声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图表现,以期提高诊断符合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45~69岁,平均64岁。患者均因腹痛就诊,均做右下腹超声检查。均有慢性阑尾炎病史,术前超声误诊为急性阑尾炎3例,阑尾周围脓肿2例。
1.2仪器与方法:采用Philips iU22和ACUSON 128XP/4彩超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10 MHz,患者取仰卧位,按常规对右下腹及肿块处进行多切面扫查,如发现肿块,记录其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活动性及血供情况。
2结果
5例误诊病例声像图表现为:①误诊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例,声像图:长轴显示,形状类“蚯蚓状”,或“微屈手指样”低回声区,边界清,管壁不均匀性增厚1例;短轴显示“同心圆”或“靶环”征,其中2例可见强回声粪石(见图1、图2)。②误诊阑尾周围脓肿2例,声像图:右下腹不均质低回声包块,阑尾的形状完全消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位置固定,内回声杂乱,强弱不等的实性低回声,内可见强光团回声,1例可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CDFI:低回声内可见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见图3),2例均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
3讨论
PPA临床少见,绝大多数是在阑尾炎术后经病理检查才得以证实。PPA的发生原因尚不清楚,有认为可能与炎性反应反复发作、上皮再生有关,或在绒毛样腺瘤基础上发生,也有认为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类似[1],发生部位以近段、中段较多[2]。阑尾是盲肠盲端的一个蚓突,其开口下缘有一镰状阑尾瓣,管腔狭小,40岁以上患者阑尾往往萎缩,阑尾瓣及管腔更狭小,甚至闭塞,一旦发生肿瘤就可致管腔阻塞,引流不畅,腔内压力增高,造成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有文献报道PPA伴有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者占72.5%[3],可见炎性反应的反复发作在PAA的发病中互为因果关系,因此,在声像图上可呈现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表现。误诊原因:①由于PPA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PPA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多表现为急性阑尾炎,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很难想到该病,难以在术前诊断。②超声检查对阑尾肿瘤有一定的价值,且具有无创、简单易行、可反复观察等优势。但是超声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PPA呈浸润性生长,其不均匀或弥漫性管壁增厚难与阑尾炎性反应水肿相鉴别。
由于肠气干扰等原因不能被超声所探及。其次,PPA多合并继发感染,同时声像图又缺乏特异性表现,超声科医生易满足于炎性反应的诊断而忽视其他诊断;再次,较小的阑尾肿瘤无论良性或恶性者均未见丰富的血供,故血流信号不能作为阑尾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依据。避免误诊漏诊的方法:①超声医师要提高对PPA的认识,PPA易合并感染而表现为急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的声像图特点。②对于有慢性阑尾炎病史或表现为阑尾区炎性包块者,经抗炎治疗后肿块不能消失或又反复复发者,应高度警惕该病的可能。尤其对40岁以上的患者,超声检查探及包块或阑尾壁不均匀增厚者,包块周围有淋巴结肿大者,更应警惕。③尽量完善术前其他检查,包括查血肿瘤标记物、X线检查甚至腹部CT检查,必要时可再次行超声检查,以期提高术前检出率。
4参考文献
[1]雷俊毅,赵庆夏,银平章.阑尾的原发性腺癌[J].中国肿瘤临床,1998,15(2):123.
[2]王成林,林贵.罕见少见病的诊断、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62.
[3]张子诚,刘晓霞,杨重庆.阑尾原发性腺癌110例特征的文献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10):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