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5-04-22 浏览次数:1720次
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疼痛轻微、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小、术后恢复和出院快等特点,深受患者的欢迎,尤其是术后瘢痕小、又符合美学要求,青年患者更乐意接受,微创手术是外科发展的总趋势和追求目标。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腹腔镜医生操作水平的提高,目前越来越多的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小儿外科。本研究将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并与异氟醚吸入麻醉作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期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60例,ASAⅠ~Ⅱ级,年龄1~8岁,体重9~26 kg,所有患儿无心肺疾病,肝肾功能正常。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儿的年龄、身高、体重及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所有患儿麻醉前均禁食6~8 h,禁饮3 h 。入室前患儿已开放静脉,点滴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入室后静脉推注盐酸戊乙奎醚0.0 2 mg/kg。常规监测无创血压(NIBP)、心电图(ECG)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对照组患儿麻醉诱导依次为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4 μg/kg,丙泊酚2 mg/kg,顺式阿曲库胺0.15 mg/kg,3 min后气管插管接Drager麻醉机行控制呼吸。参数设置为潮气量8~10 ml/kg,频率16~20次/min,吸呼比1∶〖KG-*2〗1.5,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5~45 mm Hg(1 mm Hg=0.1333 kPa),麻醉维持吸入1.5%~2%异氟醚,麻醉偏浅或偏深时按 0.5%递增或递减异氟醚。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依次为咪达唑仑0.1 mg/kg,丙泊酚2 mg/ kg,顺式阿曲库胺0.15 mg/kg,瑞芬太尼2 μg/kg,气管插管后控制呼吸与对照组一致,继以微量泵静注丙泊酚80 μg/(kg·min),瑞芬太尼0.3 μg/(kg·min),麻醉偏浅或偏深时按0.1 μg/(kg·min)递增或递减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恒速不变。两组患儿术中均不追加肌松药物及其他麻醉药物,解除人工气腹后停止所有麻醉药物,加大吸入氧流量。当患儿出现呼吸节律规则,潮气量>6 ml/kg,自主呼吸5 min SpO2>95%,受刺激面部出现痛苦表情,试图自己拔出导管等指征时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少数患儿哭闹挣扎厉害时给予1 μg/kg芬太尼进行止痛。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患儿麻醉前、气管插管、人工气腹、手术结束时的HR、MAP。记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TX-*3〗±s)表示,组内比较行t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2结果
两组患儿各时点HR、MAP比较和两组患儿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分别见表1和表2。
3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院逐渐开展了微创手术,特别是小儿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时短、恢复快和术后当天可下床活动并进食以及24 h可出院等优点,深受患者的欢迎和手术医师的认可。丙泊酚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可控性较好、镇静作用强、清醒质量高等优点,但几乎没有镇痛作用,且对呼吸、循环的抑制作用呈剂量相关,临床常配伍镇痛药行全身麻醉[1 ]。与其他阿片类激动药相比较,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类激动药,其代谢不依赖肝脏、肾脏,易于被血液和其他组织里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具有持续时间短、起效快、清除快、镇痛作用好且无蓄积等优点,具有更强的阿片μ-受体结合性能和激动作用,与μ- 受体结合后即可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故瑞芬太尼特别适合于小儿、年老体弱及肝肾功能减弱的患者[2]。和其他阿片类药一样,瑞芬太尼可引起呼吸、循环抑制,但由于其半衰期短,消除半衰期为3~5 min,不随输注时间而变。而且在新生儿和婴幼儿中,瑞芬太尼消除更快,故停药或减量后抑制很快消失,不仅有利于血流动力学调控,而且有利于术毕从麻醉中苏醒,基于以上特点,瑞芬太尼非常适合术中维持用药。另有研究表明,瑞芬太尼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减少气管插管后的心率增快,同时可通过对心肌的直接抑制作用、组胺释放、迷走神经兴奋等方式使血压降低。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具有协同作用,两者复合应用能发挥各自的优点,可以使麻醉过程平稳,清醒迅速,明显减轻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围麻醉期的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平稳,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充分表现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相比,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手术结束停药后呼吸恢复快,清醒质量高,并发症较少,更适合于小儿腹腔镜手术。
4参考文献
[1]马骠,陶巧建,周康.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6):588.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25.
[收稿日期:2014-01-10编校:潘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