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麻醉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4-02-21 浏览次数:948次
对于糖尿病患者,在实施外科手术时,更易发生高血糖、感染等并发症,扰乱正常的机体代谢,增加手术风险[1]。相关研究显示,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更高,死亡率是其5倍左右[2]。因此,为糖尿病患者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具有重大意义。对实施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45~83岁,平均(52.3±10.5)岁;糖尿病病程2~21年,平均(14.6±2.6)年。合并疾病:阑尾炎21例,胆结石16例,外伤脾破裂3例,胰腺炎13例,子宫肌瘤15例。血糖水平在8.9~10.2 mmol/L,平均(9.5±5.0)mmol/L。随机将68例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3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术前对患者GLU(空腹血糖)、血压进行控制,保持GLU<10.0 mmol/L,血压<160/90 mm Hg(1 mm Hg =0.1333 kPa)。尿酮呈阴性(-),电解质无异常,并于术前禁水。A组患者行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侧卧位,消毒铺巾,选取T9~T10棘突间隙进行穿刺,逐层浸润利多卡因(剂量5 ml,浓度2%),穿刺置管,患者仰卧位,通过硬膜外导管给予试验量利多卡因5 ml(2%),观察麻醉效果,5 min后过敏局部麻醉药中毒等异常情况,每隔3~4分钟推注3~5 ml罗哌卡因(1.192%),将麻醉范围控制在T6平面以下。根据手术需要,追加罗哌卡因,术中持续面罩吸氧。对B组患者行全身麻醉:经静脉依次推注咪唑地西泮(0.05~0.08 mg/kg)、芬太尼(4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依托咪酯(0.3 mg/ kg),诱导麻醉后进行气管插管,术中间断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吸入异氟醚以维持麻醉。分别检测术后1 h、24 h血糖、术后1 h及24 h尿酮,记录术中胰岛素的使用剂量。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血糖及胰岛素用量比较见表1。A组患者术后1 h血糖、术后24 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5); A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 h,检测两组患者的尿酮水平,A组患者中2例呈阳性(+),阳性率为5.9%,B组患者中4例呈阳性(+),阳性率为1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与正常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更低,在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手术创伤都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血糖升高,使手术感染、高糖高渗非酮症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大为增加,从而加大了手术风险,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呼吸衰竭、心脑血管意外[3]。手术麻醉导致血糖增高是由于在麻醉药物作用下,体内的生长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胰高糖素分泌量会增加,从而造成血糖升高。
在临床手术治疗中,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椎管内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麻醉所应用的全身麻醉药(特别是吸入性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胰岛功能[4]。同时,在实施全身麻醉时,会使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亲和力下降,从而降低葡萄糖利用率,使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加剧,造成血糖升高。而椎管内麻醉可抑制交感-肾上腺系统,降低应激反应,减少内脏的血流灌注,抑制胰岛素分泌,故其对血糖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A组患者术后1 h血糖、术后24 h血糖、胰岛素用量、尿酮阳性检出率均较B组低(P<0.05)。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5]。这说明对于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对血糖影响小,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麻醉方式。
4 参考文献
[1] 任丽艳,王崇权.糖尿病患者手术麻醉临床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106.
[2] 钱燕宁.糖尿病性心肌病和麻醉[J].国外医学,2009,30(3):464.
[3] 魏 军,李昌祁,张 晶,等.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相关多态性及Logistic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9):3721.
[4] 谢 蓬.糖尿病患者急诊手术麻醉的处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7):51.
[5] 文 竹,李 娟,黄 靖,等.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 [J].求医问药,2012,10(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