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罗比卡因在小儿骶管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9-06 浏览次数:594次
作者:王永明,苗良生,徐巧玲 作者单位:渭南市中心医院,陕西 渭南 714000
【关键词】 罗比卡因 骶管麻醉 疗效观察
小儿骶管阻滞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小儿会阴部和下肢手术的麻醉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特点。目前常用的局麻药物有盐酸利多卡因、盐酸布比卡因和甲磺酸罗哌卡因、盐酸罗哌卡因。因材料因素,本文通过对前三种局麻药物小儿骶管单次注入后的麻醉效果、安全性、术后运动和感觉恢复时间进行观察,为临床此类麻醉操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SAⅠ级,年龄1岁~9岁,无心肺疾患,行下肢和会阴部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骶管注入1%盐酸利多卡因;B组骶管注入0.25%的盐酸布比卡因;C组骶管注入0.298%甲磺酸罗比卡因。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30 min患儿均肌肉注射阿托品0.01 mg/kg,入室前均肌肉注射氯胺酮5 mg/kg~6 mg/kg行基础麻醉,待意识消失后,入室在左侧卧位下行骶管穿刺,以注气试验确定穿刺成功后注入药物,注入药物容积大致按以下公式计算:容积(ml)=〔第7颈椎脊突到骶管裂孔上缘距离(cm)-15〕÷2+4(相当于1 ml/kg)。约10 min后手术开始,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75 mg/kg以维持术中镇静。如患儿术中发生体动,给氯胺酮1 mg/kg~2 mg/kg静脉注射。术中常规吸氧,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
1.3 观察项目 术毕送入监护室或病房,分别于术后1 h、2 h、4 h、6 h、8 h、10 h随访并记录以下指标:呼吸频率和幅度、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用修改的客观疼痛评分法(OPS)评估疼痛程度(术前均让患儿父母了解评分方法,术后根据患儿父母及病房护士评估),OPS观察的指标包括患儿有无哭闹、兴奋、肢体运动情况、姿势和感觉疼痛的部位等5项,每项各为0分~2分,总分为10分,当OPS评分>4分时停止观察。用修改的Bromage评分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1分:完全阻滞(不能屈曲踝关节和膝关节);2分:接近完全阻滞(仅能屈曲踝关节);3分:部分阻滞(仅能屈曲膝关节);4分:可察觉的髋关节功能减弱;5分:仰卧式髋关节可完全屈曲;6分:站立时膝关节可部分屈曲。记录其他不良反应情况(如行为异常、尿潴留、皮肤瘙痒等的发生情况)[1]。
1.4 统计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均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三组患儿骶管穿刺成功率100%,无一例失败。阻滞平面均在T10以下,无一例发生高位阻滞或全脊麻,无局麻药中毒反应。氯胺酮用量(135±45)mg,咪唑安定用量(2.8±0.9)mg。三组中A组感觉运动恢复较快,B组感觉运动恢复较慢,C组呈现明显的感觉运动分离表现。A组、B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C组应用效果最满意,术后镇痛时间最长达11.4 h,MAP、HR、SpO2最为平稳。
注:C组与A组、B组比较,P<0.05。
注:C组与A组、B组比,P<0.05。
3 讨论
罗比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化学结构为纯S型对映异构体。酰胺类局麻药的药代和毒性主要来源于R(+)型镜像体,因此罗比卡因对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低。低浓度时,罗比卡因具有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性,且清除率较高,作用维持时间长,更适合于镇痛,是一种非常安全理想的麻醉药[2]。
小儿会阴及下肢手术所需时间较长,往往超过3 h以上,且手术的成功与术后护理密切相关。利多卡因单次骶管阻滞作用维持时间较短,难以满足手术要求,术后疼痛致患儿哭闹、躁动等增加了护理难度;布比卡因麻醉及镇痛效果较好,但对心脏、神经毒性较大,术后运动阻滞亦较长,患儿因之烦躁、哭闹等,亦不利于术后护理;罗比卡因具有麻醉效果确切、毒性小、安全范围大、维持时间长等优点,对于手术时间长的小儿骶管阻滞麻醉较为合适。且使用罗比卡因麻醉,患儿可早期移动下肢,减少患儿烦躁及不适,易于为小儿所接受。从而使术后护理相对轻松,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值得在基层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爱民,张瑞芹.小儿骶管应用舒芬太尼、芬太尼及曲马多混合罗哌卡因术后镇痛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2425.
[2] 曾凯,林献中,高友光,等.甲磺酸罗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94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