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丹司琼对预防手术术后镇痛引起的相关恶心呕吐200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29 浏览次数:587次
作者:肖莉,黄维新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中医院麻醉科
【摘要】目的:探讨昂丹司琼预防手术及术后引起的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选择200例腹部手术,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于手术结束后静脉注入昂丹司琼8mg。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4ml。结果:观察组手术后48小时内恶心6例,PONV 3例,对照组恶心37例,PONV 23例,观察组PONV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昂丹司琼可有效抑制手术及术后镇痛引起的PONV,提高了患者舒适度。
【关键词】 昂丹司琼 恶心 呕吐(PONV)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妇科、产科、骨科等择期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手术种类包括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剖宫产、椎间盘、下肢等手术20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4~70岁,无神经系统疾病及阿片类药滥用史,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方法:术前均给予苯巴比妥钠0.1g与阿托品0.5mg肌注,选择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控制在T4以下。术毕均使用一次性镇痛泵。硬膜外用药0.75%布比卡因(每支5ml)4支,芬太尼0.3~0.4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连续给药速率为每小时2ml,负荷量为吗啡2mg,稀释为4ml。于手术结束10分钟前给予硬膜外腔注入,观察组于手术结束注入负荷量同时静脉注入昂丹司琼8mg,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4ml,两组所使用的药剂均为无色。
观察指标:手术后48小时内,患者的镇痛效果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PONV采用了3分评估,1分为无PONV,2分为仅有恶心,3分为较严重的PONV(每24小时多于5次)。
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结 果
两组年龄、体重、手术种类、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BP、HR、SPO2、镇痛、镇静差异无显著性,SPO2>96%以上,观察组手术后48小时内恶心6例(6%),PONV 3例(3%)。对照组恶心37例(37%),PONV 23例(23%),观察组PONV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讨 论
PONV是较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对患者有潜在危害,导致术后不适,也影响患者对术后镇痛的信心,有效防治手术及术后镇痛所致的恶心呕吐有重要意义。芬太尼、吗啡是强效阿片类药物,有良好的PCEA选择药物,但也可明显增加PONV的发生率,其机制为:两种药都是催吐化学受体触发带的受体介质(CTZ),可直接作用于CTZ,再兴奋延髓呕吐中枢引发PONV,芬太尼还可引起小肠释放5-羟色胺(5-HT3)增加,亦可兴奋迷走神经,而迷走神经兴奋可导致CTZ-5HT3的释放,昂丹司琼为高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药,能拮抗外周和中枢5-HT3受体,从而阻断由5-HT3受体引起的迷走神经兴奋所致的呕吐反射。抑制迷走神经兴奋所致的第四脑室CTZ-HT3的释放,减少对延髓呕吐中枢的刺激,昂丹司琼抗呕作用优于氟哌利多,而且没有氟哌利多的不良反应。
典型的PONV持续时间<24小时,以最初2小时最严重。呕吐的控制包括外周和中枢机制。外周传导途径:细胞毒素药及放疗导致的呕吐与损伤胃肠道黏膜以及肠黏膜的嗜铬细胞释放的5-HT有关,5-HT可使黏膜迷走传入纤维的5-HT3受体兴奋,激活呕吐反射的传入信号。中枢传导途径:胃肠迷走传入纤维终止在后极区和孤束核。后极区是化学催吐感受区(CTZ)所在地。此外,后极区及孤束核均含有高浓度的5-HT3受体。
昂丹司琼作为5-HT3的代表药物,它能模拟5-HT与5-HT受体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激活受体从而达到拮抗。它对脑内5-HT3受体密集区孤束核及后极区,还有CTZ,有高度选择、强效的拮抗作用。昂丹司琼不改变多巴胺、肾上腺素或抗胆碱能等受体的活性,因此可期望避免一些不良反应,如嗜睡、口干、锥体外系作用等[1]。
本研究以小剂量昂丹司琼4mg用于预防术后的恶心呕吐效果明显,减少了并发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Kapur PA.The big“little problem”.Anesth Analg,1991,73(3):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