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病人恢复期间躁动原因分析与处理
发表时间:2010-11-16 浏览次数:533次
作者:庞宏宣,秦学斌,龚平,林高翔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广西桂林541002
【摘要】目的 探讨全麻手术病人恢复期间躁动原因与处理。方法 观察2 150例全麻后复苏病人,记录出现全麻恢复期间躁动病例以及主诉并及时处理。结果 2 150例全麻后复苏病人,观察恢复期间出现不同程度躁动211例,总发生率为9.81%,其中儿童和成年人病人躁动发生率高于婴幼儿和老年人(P均<0.05)。出现原因有疼痛、气管插管不适、尿管不适等。通过镇静、解释、束缚限制活动、改善内环境等措施可有效地缓解躁动。结论 全麻病人恢复期间可能出现躁动,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可有效地缓解,并安全渡过全麻恢复期。
【关键词】 麻醉,全身;恢复期;躁动
全身麻醉药物停止使用至患者完全清醒期间,患者在意识不清、嗜睡、定向模糊的情况下往往出现躁动不安、体动挣扎等现象,可导致气管导管、输液管、引流管、胃管、尿管等各种管道脱落。并有可能造成伤口裂开、渗血及窒息,甚至坠床、骨折、软组织伤等意外伤害。我院复苏室自2007年10月~2008年6月共收治2 150例全麻后复苏病人,观察恢复期间出现不同程度躁动211例,经采取积极的措施患者安全渡过恢复期。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2 150例中,男1 203例,女947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1个月,1个月~212例,1岁~257例,15岁~1 405例,>60岁276例,体重最大92kg,最小3.3kg,其中气管插管全身麻醉1 722例,静脉复合麻醉428例,带气管导管进入复苏室1 130例,已拔除气管导管592例。
2 结果
2.1 躁动发生情况
本组患者2 150例,恢复期间出现躁动211例,发生率为9.81%,表现为躁动不安、呻吟、乱喊乱叫,甚至极力想拔除各种管道。
2.2 不同年龄组全麻病人恢复期间躁动发生率
儿童和成年人病人躁动发生率高于婴幼儿和老年人,见表1。表1 不同年龄组全麻病人恢复期间躁动发生率(略)
2.3 躁动原因
部分患者主诉因疼痛、气管插管不适等而躁动,见表2。表2 211例全麻病人恢复期间出现躁动的患者回忆与主诉 (略)
2.4 处理方法及结果
全麻病人恢复期间躁动发生后均采取适当的措施,首先排除有无呼吸道梗阻或缺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因素,如有则立即纠正;使用束缚带限制病人活动、呼唤患者使其尽快清醒、询问患者的不适并进行解释,慎重使用催醒药和阿片类拮抗药,严重躁动不安的患者使用小剂量的镇静镇痛药。本组有86例静脉注射小剂量丙泊酚0.5~1mg/kg,78例静脉注射小剂量芬太尼0.5~1μg/kg,25例需多次重复使用镇静镇痛药,经处理所有恢复期间出现躁动的患者都安全渡过恢复期,无意外伤害等严重事件发生。
3 讨论
3.1 全麻病人复苏期间发生躁动的危害
全身麻醉结束后麻醉药停止使用,患者体内的麻醉药经过自身代谢和排泄或使用拮抗药使得体内麻醉药物浓度不断下降,病人逐渐苏醒,大部分病人在苏醒过程中都能平静渡过,但也有部分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现象,严重者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手术创面出血、各种管道的脱落等风险,使得麻醉医生和复苏室护理人员感到处理棘手。然而躁动的发生从精神生理学来讲是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虽然有些患者在安静下来或者完全清醒后不能回忆发生躁动的感受,但患者在意识不清、嗜睡、定向模糊的情况下出现躁动不安、体动挣扎等现象都是由于自身不舒适而发生的。
3.2 发生躁动的原因
婴幼儿和老年人全身麻醉恢复期间躁动的发生率较儿童和成年人低,这可能与婴幼儿和老年人对外界反应能力差有关,出现躁动的原因有:疼痛,由于麻醉中使用短效镇痛药如瑞芬太尼但没有采取术后镇痛治疗,或过早停用镇痛药或使用阿片类拮抗药,使得患者在苏醒期间出现疼痛不适,或者在麻醉苏醒期由于镇静剂和肌松药的残留,导致苏醒期意识不能完全清醒而且感到动弹不得而产生恐惧心理;气管插管刺激咽喉气管导致咽喉胀痛、咳嗽恶心不适;导尿管刺激使患者感觉到有尿意或尿道疼痛不适;手术中特殊体位安置后导致四肢或躯体麻木或酸痛不适;联合椎管内麻醉时下肢麻木不能运动感到不适;苏醒时进行吸痰等不良刺激;患儿清醒时不能及时见到亲人等等,都能直接导致患者在全身麻醉恢复期间躁动不安。
3.3 应对措施
患者出现全麻恢复期间躁动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出现意外,首先排除有无呼吸道梗阻或缺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因素,如有则立即纠正,使用束缚带限制病人活动,避免坠床使软组织损伤、治疗管道脱落等,呼唤患者使其尽快完全清醒以恢复其自控能力,清醒的患者询问其不适原因并进行解释和相应处理,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曲马朵、氯诺昔康(可塞风)可防治全麻苏醒期躁动[1],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给予丁丙诺啡超前镇痛,术后镇痛能有效地预防苏醒期由于疼痛导致的躁动;小剂量丙泊酚或芬太尼应用于严重的躁动不安可以迅速制动和镇静,必要时可重复用药直至患者再次清醒时不再躁动。术前访视能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拔管后躁动发生率低[2],术前医学心理治疗可使患者正视现实,稳定情绪,顺应医护计划[3]。准确期望理论(accurate expectancy)提出,为了减轻患者由于不了解手术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减少麻醉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的使用,更好地保障麻醉复苏和手术效果,可向患者提供某种应激手术的真实信息,增强其耐受性[4],如行气管插管、导尿术时,疼痛的术前心理疏导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培桓,吴伟玲,卢振和,等.曲马多、氯诺昔康防治全麻苏醒期躁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6):129-130.
[2]陈美玲,徐朴,陈静.术前访视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53-254.
[3]赵斌江,林爽毅,胡晓云.术前医学心理治疗对全麻患者苏醒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5):387-388.
[4]吴均林,林大熙,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