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中下段硬膜外穿刺技术的改良法与传统穿刺技术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0-08-16 浏览次数:447次
作者:刁敏锐 作者单位:523618 广东东莞,东莞市樟木头医院麻醉科
【摘要】 目的 通过改良的穿刺技术与传统的穿刺技术进行比较,找出一种更加容易、安全、快捷的胸椎中下段硬膜外穿刺技术的方法。方法 传统的胸椎中下段硬膜外穿刺技术:直入法,旁入法,改良法。对3组穿刺过程针干与脊柱所形成的角度,进针的深度,穿刺的时间进行对照后得出结论。 结果 改良法在穿刺过程中针干与脊柱所形成的角度,进针的深度比直入法和旁入法明显减小,穿刺所用的时间也相应减少。 结论 胸椎中下段硬膜外穿刺技术的改良法比传统穿刺技术更容易操作,更安全快捷。
【关键词】 硬膜外穿刺技术 改良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an easier, safer and quicker epidural centesis from middle and inferior segments of thoracic vertebra a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echnology. Methods Direct, indirect and improved way was used in three groups respectively.Conclusion was drawn by comparing angle, depth and time of centesis in three groups. Results The angle, depth and time of centesis in improved way group obviously de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direct and indirect way groups. Conclusion Improved epidural centesis form middle and inferior segments of thoracic vertebra is easier, safer and quicker than traditional technology.
【Key words】 epidural centesis; improved way
胸椎从第4胸椎到第12胸椎,棘突呈叠瓦状排列,棘突与椎体呈锐角,传统的穿刺方法穿刺针的针干要向尾椎方向斜45°~60°,方能进入黄韧带[1],而且经常因为穿刺路径长,针干角度大,发生持针困难,角度难调节的情况,易发生穿刺损伤和失败。为了更好的,安全快捷的完成穿刺操作,笔者对传统的穿刺技术进行改良,并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150例,需进行开胸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男99例,女51例;年龄20~55岁;身高155~175cm。术前所有患者都接受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排除脊柱有病理改变和生理畸形的患者,实验室检查排除有风湿和类风湿的患者。
1.2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入室后连接监护仪,开放静脉通道,快速输入平衡液500ml,静注咪唑安 定2mg,患者左侧卧位,抱膝。常规消毒后,Ⅰ组直入法:在选定棘突间隙靠近下棘突的上缘处做皮丘,再做深层浸润,针的刺入位置必须在脊柱的正中矢状线上。Ⅱ组旁入法:在选定的棘突间隙靠近上棘突旁开1cm处做皮丘,皮下及肌肉浸润,针干调向头侧,并指向正中线进针[1]。Ⅲ组改良法:在选定的棘突间隙上方棘突的体表所能触摸骨质上缘旁开1cm处做 皮丘,皮下及肌肉浸润,针干略调向头侧,并指向正中线,沿椎板上缘,经棘突间孔突破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间隙。
1.3 数据采集 穿刺成功后,记录穿刺过程中各组病例针干与脊柱尾椎方向所形成角度,进针深度,穿刺所用时间及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Ⅰ组直入法和Ⅱ组旁入法在针干与脊柱尾椎方向所形成的角度,进针的深度,穿刺所用的时间及成功率方面,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Ⅰ、Ⅱ组与Ⅲ组改良法相比,进针深度、针干角度、操作时间各方面差异都有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穿刺时针干与脊柱尾椎方向所形成角度, 进针深度,穿刺所用时间及成功率 注:Ⅰ、Ⅱ组与Ⅲ组比较,*P<0.05
3 讨论
胸椎中下段棘突与椎体形成的角度给麻醉穿刺带来了较大的麻烦,经常因为穿刺路径长,针干角度大,发生持针困难,方向难调节的情况。笔者通过对胸椎中下段脊柱结构的研究,对传统的穿刺技术进行改良,通过在临床上的应用,并和传统的穿刺技术进行比较,解决了针干角度大,穿刺路径长,持针困难,方向难调节的情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虽然采集的数据中,3组的成功率相同,这主要是实施麻醉者有丰富的穿刺经验,才能保证成功率。得到满意的效果后,笔者近几年在临床上广泛使用,麻醉病例200余例,未发生1例穿刺失败及因麻醉穿刺引起的神经损伤等副反应,并感觉持针方便,缩短了操作时间,手感轻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1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