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例术后皮下镇痛临床报告
发表时间:2010-07-15 浏览次数:1168次
作者:王叔衡 丁宝纯 作者单位: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麻醉科,辽宁 葫芦岛 125000
【关键词】 镇痛
〔作者简介〕王叔衡(1974-), 女,辽宁省葫芦岛市人,主治医师,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麻醉学。
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6年7月开展术后皮下自控镇痛(PCSA)共800例,取得满意效果。其中男性430例,女性370例,年龄11~75岁。手术种类包括:骨科手术、胸科手术和普外手术,麻醉方法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和全麻。全部病人均采用负荷量+背景剂量+PCA模式给药。PCSA配方:芬太尼10~16μg/(kg·d)+氟哌啶2.5~5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至100ml,背景剂量为2ml/h,单次追加剂量为0.5ml,锁定时间为15min。负荷量:椎管内麻醉于手术结束前经硬膜外导管推注耐乐品5ml,皮下注射芬太尼0.1mg,随即开通镇痛泵。神经阻滞麻醉于手术结束前1h皮下注射芬太尼0.1mg,然后行PCSA。全麻病人于拔管前10min给予芬太尼0.05mg静脉滴注,0.05mg皮下注射,然后行PCSA。芬太尼剂量随不同类别手术疼痛程度不同可有所调整。例如骨科手术疼痛较为强烈,往往需用芬太尼14~16μg/(kg·d),而胸科手术芬太尼剂量为12~14μg/(kg·d),普外手术芬太尼剂量为10~12μg/(kg·d),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等因素可酌情增减2~4μg/(kg·d)。术后派专人定点随访,手术当日于术后4h随访,术后第二日上午再次随访,了解镇痛情况并指导病人正确使用自控装置或调整芬太尼剂量。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VSA)评分法。舒适程度采用(BSC)评分法,0分为无痛,1~3分为满意,3~5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不满意。结果镇痛优良率达88.78%,无1例尿潴留,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5%,无1例发生呼吸抑制(SpO2<90% 达10s)。
讨论:手术病人术后可能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对于某些病人来说术后疼痛可能是他们一生中经历的最严重的疼痛。保证术中病人无痛苦固然重要,术后镇痛也是提高病人围术期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重视。目前许多病人的术后疼痛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术后疼痛治疗可以减少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急性激素的释放。可通过降低患者的心率、防止术后高血压,从而减少心肌做功和耗氧量,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完善的术后镇痛能使病人早期活动,减少下肢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也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从而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因此有必要重视术后镇痛并努力提高临床镇痛治疗的水平。
术后镇痛的传统方法是按需间断肌注哌替啶或吗啡等镇痛药物。现代积极的镇痛方法是指尽可能完善的控制术后疼痛。包括:术前准备、病人参与镇痛方法的选择、常规疼痛评估,使用新型的镇痛装置和技术,如病人自控镇痛(PCA)。麻醉医生应了解每一种镇痛方法的利弊,并运用其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取舍,以满足不同病人的个体化需求,在无痛和较为舒适的状态下度过术后阶段。使药物镇痛恰好满足不同个体病人的需求,且副作用最小。
每种镇痛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镇痛较为完善,但尿潴留发生率较高,患者往往需要留置导尿,还有椎管内麻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在PCEA中都有可能发生。静脉自控镇痛(PCIA)操作简单,镇痛效果好,但用药量较大,有呼吸抑制和发生静脉炎的可能,特别对年老体弱、肝肾功能低下的患者风险较大。而皮下自控镇痛(PCSA)不但能达到PCIA的镇痛效果,而且不受手术部位的限制,不受静脉药物的影响,操作更加简单,可用于任何手术,无尿潴留及运动神经阻滞,恶心呕吐发生率极低,无1例发生呼吸抑制(SpO2<90%达10s以上)。大大提高了术后镇痛的安全性。是一种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的术后镇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