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与普鲁卡因在会阴侧切术中麻醉效果比较
发表时间:2010-06-10 浏览次数:522次
作者:曹慧兰 岳 斌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编号:0801003D)
【摘要】 目的:比较1%利多卡因与1%普鲁卡因在会阴侧切术中的麻醉效果,探寻更适合会阴侧切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选取经阴道侧切分娩的病例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用1%利多卡因做侧切麻醉,对照组用1%普鲁卡因做侧切麻醉。术后由产妇填写疼痛自评量表,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比较两组侧切口之外的裂伤程度。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伤口裂伤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伤口愈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侧切麻醉中用1%利多卡因能有效地减轻产妇的疼痛,减少产妇阴道壁及会阴体组织的损伤,增加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舒适度,对产妇产后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利多卡因;普鲁卡因;会阴切开术;麻醉
疼痛一直是困扰产妇经阴道分娩的一个重要问题[1]。除宫缩痛外,会阴伤口的疼痛也不容忽视。临床上采取经阴道分娩的方式,大多数需做会阴侧切术,笔者统计,200701—200901月我院经阴道分娩总数1 212人,其中行侧切术分娩者1 078人,约占阴道分娩总数的89%。会阴切开的麻醉方法,国内传统上多采用1%普鲁卡因左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此种麻醉方法在会阴缝合时,大多已失去麻醉效果,产妇疼痛难忍;且会阴体肌肉松弛作用差,一些产妇仍会在切口之外造成组织裂伤,尤其是行胎头吸引术者;裂伤严重者,不仅影响愈合,而且愈合后疤痕坚硬[2]。为寻找一种减少产妇会阴侧切痛苦的麻醉方法,我们就1%利多卡因与1%普鲁卡因用于会阴侧切术麻醉效果做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01—20090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阴道侧切分娩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一般情况见表1,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1)无贫血、严重营养不良、糖尿病、外阴及阴道炎症等影响伤口愈合的疾病;(2)精神正常,对疼痛有正确的感知力。表1 两组产妇一般情况
组别年龄(岁)孕周胎儿体重(g)胎头吸引术(n)观察组26.4±3.7539.20±1.203 200±2909对照组25.7±3.4540.56±1.043 150±3108
注:两组比较P>0.05
1.3 方法
1.3.1 给药方法
观察组将2%利多卡因用生理盐水稀释为1%的利多卡因,抽取20mL,在准备会阴切开前5min左右,以食指、中指放入阴道内,摸到坐骨棘,在其内下方阴部神经经过的部位推入10mL药液,做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然后边退出边给少量药液,最后在切口区域的皮下做扇形局部浸润麻醉,肌肉对抗力强或估计胎儿过大者做双侧,量可稍减。对照组用1%普鲁卡因同观察组的方法。
1.3.2 观察项目
会阴麻醉镇痛效果;会阴切口之外的会阴裂伤(包括切口的延长)。
1.3.3 麻醉镇痛的评定标准
会阴麻醉镇痛效果分为四级,0级:切开、触摸或缝合伤口时产妇的表情自如,无疼痛反应,自觉无痛。Ⅰ级:切开、触摸或缝合伤口时,产妇诉轻微疼痛或牵拉不适,肌肉稍紧张。Ⅱ级:切开、触摸或缝合时,产妇有明显疼痛反应,会阴体肌肉紧张,但仍可忍受。Ⅲ级:触摸或缝合伤口时,产妇有强烈的痛感,肌肉紧张,臀部本能地躲避术者,感觉不能忍受。
1.3.4 切口之外会阴裂伤评定标准
切口之外会阴裂伤Ⅰ°:有切口之外的处女膜环断裂或黏膜轻度檫伤;Ⅱ°:切口之外的皮肤及皮下黏膜轻微裂伤,裂伤不超过1cm;Ⅲ°:切口之外的阴道壁、皮肤及肌肉裂伤,裂伤口超过1cm。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用1%利多卡因做侧切麻醉,会阴切开、缝合时基本能达到0级、Ⅰ级的疼痛标准;完全无痛或轻微的疼痛;会阴体肌肉松弛或较松弛,侧切口之外无裂伤或Ⅰ°裂伤。两组麻醉镇痛效果见表2;两组侧切口之外的裂伤度见表3。
由表2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镇痛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表2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表3 两组会阴裂伤情况比较由表3显示,观察组切口之外的会阴裂伤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观察组伤口甲级愈合率99%,对照组伤口甲级愈合率98%,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针裂开者1例,伤口愈合不良者2例,皆由于缝合线松紧不当造成。
3 讨论
3.1 利多卡因与普鲁卡因的药理作用比较 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血药浓度较低时表现为镇痛、痛阈提高,麻醉强度大、起效快、弥散力强,药物从局部消除约需2h[4]。可充分满足会阴侧切及缝合的需要。普鲁卡因作用于外周神经产生传导阻滞作用,依靠浓度梯度以弥散方式穿透神经细胞膜,在内侧阻断钠离子通道,使神经细胞兴奋阈值升高,丧失兴奋性和传导性,信息传递被阻断,具有良好的局部麻醉作用。普鲁卡因虽具有良好的麻醉作用,但对皮肤、黏膜的穿透力弱,麻醉作用时间短[5];维持大约只有0.5h。不能满足会阴手术的需求。
3.2 1%利多卡因与1%普鲁卡因麻醉效果分析
本对比研究显示,1%利多卡因做侧切麻醉比1%普鲁卡因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及预防切口之外裂伤的作用。根据利多卡因的药理作用,产妇的痛阈提高,黏膜穿透力强,使麻醉起效快,麻醉维持时间延长,产妇在会阴切开及缝合时基本达到无痛或稍痛的目的。这种镇痛作用也降低了中枢神经较低部位的防御和逃避性反射活动,会阴体肌肉能有意识地放松,降低了疼痛反射引起的肌肉紧张及对抗性,减少了会阴切口延长及切口之外的裂伤。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消除产妇的不良情绪,对产后生理和心理的恢复有重要意义。而普鲁卡因由于黏膜穿透力弱,肌肉松弛作用不明显,在分娩操作中,产妇本能地肌肉紧张,肌肉对抗性强,在娩出胎儿时易发生侧切口之外的裂伤及切口的延长;尤其在行抬头吸引术时,由于吸引器增加了先露的面积,更易使切口之外的阴道壁、会阴体裂伤及切口的延长。1%普鲁卡因维持时间短,在切口缝合时,基本没有麻醉的作用,产妇疼痛难忍,不易配合,延长了手术时间,如果追加麻药,局部容易水肿,影响组织的对合及伤口的愈合,给产妇留下不良影响,不利于产妇产后精神和体力的恢复。
在相同浓度下,即1%的利多卡因与1%普鲁卡因毒性相似[6]。本研究也未发现利多卡因比普鲁卡因有更多的毒性作用,因此,1%利多卡因用于会阴侧切有较好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醒华.分娩期的现代管理[J].中国妇幼保健,2002,17(5):316
2 王爱莉.会阴左斜切术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1,7(1):39
3 邹伟,付海玲,张彩虹.无痛术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8):504
4 中国药物大辞典·下册[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461
5 中国药物大辞典·下册[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492
6 尤叶青,张捍平.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复合液麻醉效果的初步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5,11(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