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麻醉学》

麻醉前咪达唑仑的个体化应用

发表时间:2010-03-04  浏览次数:535次

作者:秦孝林  谭莉  崔子春  白广荣   【关键词】  麻醉

  咪达唑仑是麻醉前常用的水溶性苯二氮类安定药,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静脉用药对局部刺激轻微等特点。但其镇静催眠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个体差异很大,且剂量过大或注药速度过快可引起明显的呼吸循环抑制和躁动、谵妄、兴奋等不良反应 [1]  。近年来,我们在麻醉前对咪唑安定采用个体化用药方式,有效避免了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50例,年龄16~55岁,男23例,女27例,体重37~82kg。所有病例均排除高血压、心脏病、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2 方法 病人入室后采用HP78352C监护仪连续监测并记录SBP、DBP、HR、SpO 2 等,同时以18号套管针开放静脉通路。将咪达唑仑10mg稀释于500ml乳酸钠林格氏液中,以10~20ml?kg -1  ?h -1  的速度持续静滴,至病人入睡(轻唤之不醒)后停药,并更换液体继续输液。以液体输入量计算咪达唑仑用量。其间有SpO 2 下降者予面罩吸O 2 。BP及HR数据以入室后连续2次测量值的平均数作为麻醉前值;为了充分显示其对循环的影响以入睡后20min内数次测量值的平均数为入睡后值;以术前连续两日晨醒时连续2次测量值的平均数为基础值。每个时相每2次间均间隔5min。

  2 结果

  所有病人均安静入睡,无躁动、兴奋、谵妄等不良反应;入睡剂量最小者0.03mg/kg,最大者0.28mg/kg,平均0.1mg/kg;有22例病人入睡后SpO 2 轻度下降,经面罩吸O 2 后均恢复正常;入睡后HR较基础值增加11.5%(P<0.05),较麻醉前减少8.3%(P<0.05);入睡后SBP、DBP较基础值和麻醉前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SBP较基础值下降14.2%,较麻醉前下降24.7%,DBP较基础值下降5.5%,较麻醉前下降17.4%。

  3 讨论

  3.1 咪达唑仑剂量个体差异较大 本组入睡剂量最大者0.28mg/kg,最小者仅0.03mg/kg。且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剂量过大或注药速度过快有关 [1]  。采用稀释后静脉滴注,入睡后及时停药的方式用药。剂量个体化,用药速度慢,既可充分发挥其良好的镇静、催眠、抗焦虑作用,又能有效避免躁动、谵妄、兴奋等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咪达唑仑有一定的呼吸抑制作用,其程度与剂量相关 [2]   本组病人有22例入睡后表现SpO 2 轻度下降,经面罩吸O 2 均能恢复正常,说明咪达唑仑镇静、催眠剂量,对呼吸影响轻微,无临床意义。

  3.3 咪达唑仑对正常人心血管系统影响轻微,表现为心率轻度增快,血压轻度下降 血压下降程度不仅取决于药物剂量和应用途径,而且还取决于机体的原来状态,原来血压高和处于焦虑状态者下降幅度更大 [2]  。麻醉前病人多处于严重的焦虑和恐惧中 [3,4]  ,应激反应必然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本组病人入睡后血压较麻醉前大幅下降除与上述原因有关外,可能还与麻醉前病人因禁食禁饮而致血容量不足有关。我们同时发现入睡后心率的变化与麻醉前相比,不仅没有增快,反而表现为轻度减慢,其原因可能与血压下降的原因相同。可以看出入睡后血压和心率与麻醉前相比更接近基础值,使循环趋于稳定。

  从本组病人结果看,我们认为麻醉前个体化应用咪达唑仑简便易行,效果可靠,可有效避免躁动、谵妄、兴奋等不良反应,对呼吸影响轻微,使麻醉前应激反应所致的循环波动趋于稳定。

  参考文献

  1 徐启明,李文硕.临床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

  2 段世明.麻醉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0,43.

  3 袁耿清.医学心理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251.

  4 王增文,徐玉明.外科手术麻醉前心理状态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8:12-1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