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酚静脉麻醉在小儿腭裂修复术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09-12-09 浏览次数:1349次
异丙酚静脉麻醉在小儿腭裂修复术的临床应用作者:王苏彪 郭建猛 摘要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小儿腭裂修复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ASAⅠ级,年龄3岁~8岁,施行择期小儿腭裂修复术,依托咪脂、芬太尼和琥珀胆碱诱导,以异丙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结果:麻醉诱导能产生满意的插管条件,并能明显抑制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结果:术中麻醉平稳,苏醒早,并能尽早拔管。 关键词 异丙酚;静脉麻醉;小儿麻醉 我院1996年1月~2002年1月,施行择期腭裂修复手术40例,使用全凭静脉复合麻醉应用异丙酚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麻醉方法:术前30min常规肌注阿托品0.02mg/Kg,安定0.2mg/Kg,不合作患儿肌注氯胺酮4mg/Kg~8mg/Kg后入室。麻醉诱导,芬太尼2μg/kg、依托咪脂0.3mg/kg和琥珀胆碱1.5mg/kg诱导麻醉。均经口明视下插管。以2mg/kg?h~4mg/kg?h的速度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术中根据需要静注芬太尼2μg/kg~5μg/kg用于镇痛,以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并作机械通气。潮气量8mL/kg~10mL/kg,频率16次/min~20次/min,维持P ET CO 2 于35mmHg~45mmHg之间。手术结束前60min停止使用芬太尼和肌松药。手术结束停止异丙酚,必要时拮抗残留肌松。待吞咽、咳嗽反射恢复和自主呼吸满意后,在手术室拔管,观察小儿 无明显呼吸异常后送回恢复室。 用监护仪测量血压、心率和SpO 2 ,记录术前、静脉诱导、插管时、术中、拔管时小儿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SpO 2 )。以SpO 2 ≤90%为有低氧血症。记录术后有无呕吐、烦躁和低氧血症。2 结果 用异丙酚麻醉,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清醒早,无苏醒延迟。术后无恶心、呕吐、尿潴留。 3 讨论 由于腭裂修复术的手术区域位于上呼吸道,手术损伤和器械压迫舌根,造成舌腭咽水肿及呼吸道的改变,加之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极易发生气道梗阻,严重时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这是要求麻醉平稳,术后尽快苏醒的关键所在。而异丙酚作为快速短效的静脉麻醉药,效能约相当于硫喷妥钠的2倍 [1] 。其血药浓度与输液速率呈直线关系,因而具有起效快,麻醉深浅易控可调,苏醒速度完全等特征,且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镇痛作用弱 [2,3] 。因此,宜加用阿片类镇痛药,,以减少异丙酚用量和维持麻醉平稳。 气管内插管是确保腭裂修复手术安全和麻醉顺利实施的关键。由于小儿喉部组织疏松脆弱,气管长度相对较短。同时手术操作时反复移动气管导管,困难插管反复操作等导致喉头水肿,尤其是小于3岁的幼儿易发生。静注地塞米松5mg;局部用庆大霉素、利多卡因混合液喷雾给氧,症状即能很快缓解。 异丙酚虽然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完全等特点。但复合麻醉药的残余作用对腭裂术后呼吸抑制有一定的危险性。临床上值得注意的是芬 太尼可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重者可致呼吸停止。故拔管后要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用血氧饱和度检测,用鼻道管持续吸氧。 小儿腭裂修复术的麻醉比较复杂,麻醉风险大。采用依托咪脂诱导,异丙酚维持麻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参考文献 1.Hemelrijck JV Muller P,Aken H V,et al,Relative potency of eltanolone,pnpofol and thapental for induition of anegthesia.Anesthegi-olory,1994. 2.郭 政.异丙酚镇痛作用的研究.中华麻醉学杂志,1994,14:165 3.Mccollum JSC,Dundee JW.Comparison of the induition chaituteris-tics of four intrarenous anaestheticagents.Anaesthesia,1986,4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