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7-02 浏览次数:724次
作者:周红梅,陆琪宝,杜炎芳 为比较国产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臂丛肌间沟阻滞的临床效果,对上肢手术240例,分组采用不同麻醉用药方法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s
1.1 一般资料
拟行前臂、腕、手部手术的患者240例,其中男156例,女84例,年龄18~55岁,体重45~80kg, ASAⅠ~Ⅱ级。随机分成四组,各60例。Ⅰ组为0.375%布比卡因在肌间沟寻求异感组,Ⅱ组为0.375%布比卡因确认肌间沟无异感组,Ⅲ组为0.59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肌间沟寻求异感组,Ⅳ组0.59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确认肌间沟无异感组。已排除有长期慢性疼痛治疗史、局麻药过敏及臂神经从损伤者。
1.2 麻醉方法
四组患者麻醉前30min均口服地西泮5mg。入手术室后连续监测ECG、SpO2、SBP、DBP,建立通畅静脉通路。麻醉时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手臂贴体旁,手尽量下垂,显露患侧颈部,找到前、中斜角肌的肌间沟及肩胛舌骨肌构成的三角形,在靠近三角形的底边(肩胛舌骨肌)处用7号针头(后接20ml注射器)取略向脚侧的穿刺方向穿刺。Ⅰ组、Ⅲ组在肌间沟找到异感、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后分别注入0.375%布比卡因和0.59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Ⅱ组、Ⅳ组在肌间沟穿刺时针尖到达颈椎横突后稍退针、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后分别注入0.375%布比卡因和0.59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局麻药量均为0.5ml/kg,用0.9%的氯化钠稀释,不加肾上腺素。麻醉完成30min后开始手术。
1.3 观察项目
感觉阻滞:优:切皮和术中无反应,无不适;良:轻微疼痛,但能忍受,需小剂量芬太尼(≤0.1mg)或氯胺酮(≤0.5mg/kg)完成手术;差:疼痛不适并伴呻吟,需追加神经阻滞、局部浸润或较大剂量芬太尼(>0.1 mg)或氯胺酮(>0.5mg/kg)。运动阻滞程度:差: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可抬离手术台;良:仅能在手术台移动前臂或掌指关节;优:不能在手术台移动前臂或掌指关节。观察神经阻滞后48h内前臂感觉异常及穿刺部位血肿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χ2 检验。
2 结果
四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2.1 感觉、运动阻滞效果
见表1。表1 四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效果比较(略) 注:与Ⅰ组、Ⅲ组、Ⅳ组相比,*P<0.05
2.2 不良反应
Ⅰ组肌间沟血肿3例,患侧上肢感觉异常4例;Ⅲ组肌间沟血肿3例,患侧上肢感觉异常3例;Ⅳ组上肢感觉异常1例。Ⅱ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国产甲磺酸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酰胺类局麻药,将盐酸罗哌卡因的盐酸根改为甲磺酸根,但仅改变了理化性质而未改变其药理作用。盐酸罗哌卡因推荐在25℃下保存,当贮藏温度过低时(4℃以下),在24h内会出现析晶现象,从而影响其使用;而甲磺酸罗哌卡因在冰箱(4℃)放置10d也不出现析晶,说明甲磺酸罗哌卡因更具有稳定性。 0.25%布比卡因麻醉强度相当于0.375%盐酸罗哌卡因[1]。本研究选择0.375%布比卡因与0.59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进行比较,在寻求异感的两组之间,感觉和运动阻滞程度无明显差别,这也说明两药的麻醉强度相当,但感觉和运动阻滞程度有明显的差别,说明0.59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可能比0.375%布比卡因具有更强的渗透作用,虽然穿刺点与神经丛有一定的距离,但仍然能够取得较好的阻滞效果。甲磺酸罗哌卡因运动与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比盐酸布比卡因相对较短,这可能与甲磺酸罗哌卡因的渗透范围广有关。罗哌卡因可增加血管平滑肌活性,减少注射部位的血流量,具有收缩外周血管作用[2],减少了吸收入血,又相对延长对神经丛的阻滞作用,从而不会使其麻醉作用消失太快。从使用0.59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的两组可以看出,在穿刺时不必反复寻找异感,只要位置正确仍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穿刺时针尖到达颈椎横突比寻求异感容易,多次穿刺寻求异感,增加了神经损伤和血肿形成的机率,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3]。从寻求异感的两组也同时可以看出,即使异感明显,但由于肌间沟臂神经丛上、中、下干比较分散,也会出现阻滞不全。由于多次穿刺,所以在寻求异感的两组出现较多的肌间沟血肿,和上肢感觉异常,但上肢感觉异常一般为暂时性的,会在5d内消失[4]。
四组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未出现中枢神经与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这是由于用药剂量均在安全范围内,并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严格按麻醉操作常规完成。从结果看,0.596%的国产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肌间沟阻滞时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林惠华,张晓光.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实用手外科杂志,2001,15(3):155.
2 郭艳辉,冯婉玉,蔡爽,等.罗哌卡因单独或复合肾上腺素用于臂丛麻醉的药代动力学比较.中华麻醉学杂志,2004,21:202~203.
3 Fanelli G,Gasati A,Garancini P,et al.Nerve stimulator and multiple injection technique for upper and lower limb blockade:failure rate,patient acceotance,and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Study Group on Regional Anesthesia.Anesth Analg,1999,88:847~852.
4 Warner MA,Warner DO,Matsumoto JY,et al.Ulnar neuropathy in surgical patients. anesthesiology, 1999, 90: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