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带涤纶环双腔导管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10-14 浏览次数:1183次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对于老年、糖尿病等患者,由于血管条件差难以建立自体内瘘,近年来长期带涤纶环双腔导管逐步应用于临床,大大解决了这一问题。分析血透中心 40例留置长期导管患者相关资料,总结经验,以期更好地使用长期导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4月~2013年8月留置美国Quinton公司palindrome导管的患者40例。男24例,女16 例,年龄37~91岁,平均(67±11.8)岁。年龄≥60岁34例(85%),≥70岁者19例(47.5%)。原发病:慢性肾炎20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病6例,多囊肾3例,梗阻性肾病 3例。
1.2 方法:置管首选右侧颈内静脉,应用Seldinger技术,置入可撕脱鞘,边撕脱边留置导管。涤纶环距皮肤出口处约 2~3 cm,30 mg/ml肝素溶液封管。选择38例动静脉内瘘患者为对照组,40例长期导管患者为观察组。透析前后分别采血测定尿素氮,计算spKt/V和尿素下降率。当导管血流量下降,采用尿激酶5万U/ml注入导管内,保留30 min后回抽。再次发生功能不良时,使用尿激酶仍然有效。导管相关性感染,留取外周及管腔血培养或出口处分泌物培养,静脉应用抗生素。根据培养结果,局部加用敏感抗生素封管,疗程2~ 3周。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导管的使用时间总计636个月,平均(15.5±12.9)月。使用导管时间≥36个月4例,≥24个月9例。最长54个月。两组患者在透析充分性及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导管血流量下降11例,给予导管内尿激酶溶栓后血流量能达到250 ml/min,且无全身出血表现。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腔内感染4例,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例,弗劳地氏枸橼酸杆菌1例,无菌生长1例。隧道感染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3 讨论
本文资料中,老年患者占85%。很多患者拒绝或无法行腹膜透析,血管条件差,合并心肺功能不全。长期导管便成为建立血管通路极好的补充形式。长期导管满足透析所要求的血流量,避免反复血管穿刺,保证充分透析。适用于周围血管衰竭无法建立内瘘,尤其是老年患者;反复心力衰竭发作,内瘘可能加重或诱发心力衰竭的患者;等待内瘘成熟患者;肾移植前过渡期患者;生命周期有限的尿毒症患者,特别是肿瘤合并尿毒症患者。长期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内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鞘形成,导致血流量下降,透析不充分。本组患者发生率为27.5%,给予尿激酶溶栓后,都能恢复正常血流量。导管相关性感染是长期导管最重要的并发症,是造成导管拔除的最常见原因[1-2]。本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抗感染治疗后均治愈。在护理上必须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导管接口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多数学者认为长期使用抗生素封管会带来细菌耐药风险,故不采用预防性抗菌素封管[3]。
4参考文献
[1] Wilcox TA.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J].Sem in Intervent Radiol,2009,26(2):159.
[2] 马小红,叶朝阳,孙丽君,等.380例次血液透析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的留存分析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2):49.
[3] 叶朝阳.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中国血液净化,2011,10(9):465.
[收稿日期:2014-04-20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