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检查及预防性治疗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712次

作者:刘刚

【摘要】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病危险性及预防性治疗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08/200710住院治疗的114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眼底病变及预防性治疗情况。

  结果:在114例中对侧眼存在视网膜病变者31例(27.2%),其中46例高度近视者对侧眼眼底病变发生率高于非高度近视者(P<0.05)。对侧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3例,单纯格子样变性18例,格子样变性合并视网膜干性裂孔3例,单纯囊样变性或其它变性7例。对侧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的3例,经治疗后视网膜全部复位;18例单纯格子样变性和3例格子样变性合并视网膜干性裂孔眼,行激光光凝或冷凝封闭视网膜变性区及裂孔。经3mo~2a定期随访,未发生新的视网膜裂孔、脱离及其它并发症。

  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视网膜变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对侧眼发生视网膜病变时,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治疗措施,可安全有效的阻止对侧眼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保持良好的对侧眼视力。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预防性治疗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对侧眼 预防性治疗

 0引言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且手术治疗后的视力预后与病程、视网膜脱离范围、进展速度、裂孔位置、玻璃体情况等密切相关。而该病具有较强的双眼发病趋势,有报道对侧眼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可高达10%~30%[1]。因此,全面检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及早发现其眼底病变并进行必要的预防性处理极为重要。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200508/200710住院治疗的114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眼底病变及预防性治疗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院200508/200710经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14例患者,其中男71例,女43例,年龄16~67(平均38.2)岁,高度近视患者46例。

  1.2方法  检查方法:常规行双眼视力、眼前节裂隙灯检查,散瞳验光、眼A/B超检查;双眼均行双目间接眼底镜以及三面镜检查,必要时联合巩膜压迫器检查;准确绘制双侧眼底图。治疗方法:对侧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根据情况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必要时联合巩膜外垫压;单纯格子样变性以及格子样变性合并视网膜干性裂孔眼,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单纯囊样变性或其它变性者,定期随访观察眼底情况。激光光凝:变性或干性裂孔区行用双排间断激光灶(直径200~500μm)封闭,II~III级光斑,尤其注意封闭裂孔及变性区的前缘[2]。      统计学处理:采用SAS 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行χ2检验。

  2结果      本组114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对侧眼视网膜存在病变者31例(27.2%)。其中对侧眼发生视网膜脱离3例,均发现格子样变性并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均位于下方,未波及黄斑;单纯格子样变性18例;格子样变性合并视网膜干性裂孔3例;单纯囊样变性或其它变性(色素变性、铺路石样变性等)7例。      本组高度近视46例中,存在对侧眼视网膜病变者19例(41.3%)。其中,对侧眼存在视网膜脱离3例均发生于高度近视者,单纯格子样变性11例,格子样变性合并干性视网膜裂孔2例,囊样变性及其它变性5例。非高度近视68例中,对侧眼未发现视网膜脱离,格子样变性7例,格子样变性合并干孔1例,囊样变性或其它变性共2例。与非高度近视相比,高度近视患者对侧眼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视网膜脱离发生率、格子样变性发生率、视网膜干孔发生率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      存在对侧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3例患者,经双眼包扎制动、平卧1d后,2例视网膜下积液吸收,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一次成功,1例在包眼、平卧后视网膜下积液不吸收,行冷凝并局部巩膜外加压后视网膜复位;18例对侧眼单纯格子样变性患者中,15例行激光光凝,3例因屈光间质混浊或视网膜变性区域太靠周边,行冷凝治疗;3例格子样变性合并视网膜干孔者,行激光光凝2例,另1例因病变区域靠近锯齿缘,行经结膜冷凝;7例囊样变性或其它变性眼,未予特殊处理。经3mo~2a随访,以上病例均未再出现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经激光光凝治疗后,视力无变化。5例经冷凝治疗眼,治疗后2眼视力无改变,3眼在术后1d视力下降1~3行,3d后视力均恢复至术前水平。

3讨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眼科较常见和重要的致盲性疾病。虽然随着冷凝技术、双目间接检眼镜与低反应的植入物的应用,手术治疗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达90%以上,但视功能的恢复仍不理想,视功能的恢复与脱离的范围、黄斑是否受累、脱离的时间等有明确的关系,因此,对可能引起视网膜脱离的因素及早发现、进行预防性治疗,对于视功能的保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已被人们所接受[3,4]。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表现出较强的双眼发病趋势,有报道双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10%[5]。格子样变性是引起视网膜脱离的最危险因素[6]。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格子样变性在总人群中的发生率是5%~10%,在这种眼,一生中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大约是1%;然而在已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对侧眼的格子样变性使发生视网膜裂孔和脱离的危险性增加[7]。本组资料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对侧眼存在视网膜病变者达27.2%(31/114),其中3例已发生视网膜脱离,占9.7%(3/31),21例发生格子样变性或合并干性视网膜裂孔,占67.7%(21/31)。尤其是在高度近视眼,对侧眼发生可致视网膜脱离的眼底病变发生率更高。高度近视眼由于眼轴增长,牵拉视网膜,使其营养不良、变薄,易发生变性和裂孔;同时,眼内容积的扩大,易发生玻璃体变性、液化、塌缩和后脱离,从而使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危险性增大。本组资料中,高度近视患者的对侧眼存在视网膜病变者19例(41.3%),其中3例对侧眼发生视网膜脱离者均为高度近视患者,其对侧眼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高于非高度近视者,差异有显著性。因此,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对侧眼应进行常规散瞳眼底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视网膜脱离、或可引起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是非常必要的[8]。      光凝和冷凝都可造成视网膜靶组织发生炎症性坏死、细胞增生,最终再生的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间瘢痕形成,从而达到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作用。冷凝和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区是预防和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关键。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常包括冷凝或光凝、巩膜扣带、视网膜下放液等步骤,存在巩膜穿透、医源性裂孔、视网膜出血、植入物排斥、感染等并发症的潜在风险。而预防性的光凝、冷凝,由于操作少、对眼组织破坏小,符合最小量治疗的原则。对于格子样变性、干性视网膜裂孔等,光凝、冷凝均是十分安全的预防性手术,并发症少而轻[3]。本组资料中,对侧眼存在格子样变性或合并干性裂孔、已存在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共24例,行预防性冷凝或光凝治疗,只有1眼视网膜下液不吸收,行冷凝并局部巩膜外加压,以上治疗均取得成功,没有不可逆并发症发生,且术后随访未再次出现视网膜裂孔或脱离。我们认为,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高危病变采取预防性冷凝或光凝治疗是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安全和有效的。      总之,对1眼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其对侧眼接受常规散瞳眼底检查是必要的;对于已出现可能引发视网膜裂孔或脱离的高危病变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处理是安全有效的。但是,对于预防性治疗的适应证,以及远期临床价值,尚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郑红,张皙.1004倒视网膜脱离对侧眼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0;18: 297298

  2 Ingrid Kreissing.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治疗.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486

  3傅守静.视网膜脱离诊断治疗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6178

  4曾新生,曾军.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进展.国际眼科杂志2007;7(3):763765

  5 Laatikainen L, Harju H. Bilateral rhegm 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Acta Ophthalmol 1985;63:541

  6黎晓新.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39145

 7 Lincoff H,Kreissing I.Advantages of radial buckling. Am J Ophthalmol 1975;79:955957

  8罗毅,李敏,赵昕,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的预防性治疗.国际眼科杂志2008;8(1):16416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