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吗洛尔与卡替洛尔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05例临床比较
发表时间:2012-06-18 浏览次数:748次
作者:徐滇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医院眼科, 南京
【摘要】目的:比较噻吗洛尔与卡替洛尔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05例中采用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113例,用2%卡替洛尔滴眼液治疗192例,比较两种滴眼液的降眼压效果和安全性。结果:(1)两种药物均能使眼压下降(P>0.05),276例患者2周后眼压能受到药物的平稳控制,未见明显眼压波动;(2)卡替洛尔平稳179例,噻吗洛尔平稳97例,两组眼压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野损伤卡替洛尔2例,噻吗洛尔6例,心率减慢卡替洛尔37例,噻吗洛尔34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替洛尔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比噻吗洛尔降眼压平稳,安全性好。
【关键词】 开角型青光眼;噻吗洛尔;卡替洛尔
青光眼是病理性高眼压引起视乳头损害和视野缺损的一种眼病,是常见的主要致盲原因之一。有报道预测2010年全球范围内青光眼总患病数6.05千万人,到2020年为7.96千万人[1]。大多数青光眼可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得到控制。我院2004年5月-2010年4月收治本校及周边地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05例患者,分别采用噻吗洛尔或卡替洛尔滴眼治疗,并比较2种治疗药的降眼压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2-3]青光眼患者305例(双眼发病),其中男211例,女94例。患者来自校区辐射周边社区,年龄段分布:青年组(18~24岁)47例,老年组(60~75岁)258例;所有患者治疗前无青光眼药物使用史。
1.2 治疗方法
其中113例使用0.5%噻吗洛尔滴眼液(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bid,早晚7点各1次,每次1滴。192例用2%卡替洛尔滴眼液,(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bid,早晚7点钟各1次,每次1滴。用药前后检测下列有效性指标,同时检测心率、血压等安全性指标。有效性指标:(1)检测眼压下降幅度:用药前和用药后1、2、4、8周,定时检测;(2)眼压平稳控制及视野检测:1周后测,连续1周,每天测5次,每次间隔2 h。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2 结 果
2.1 噻吗洛尔滴眼液与卡替洛尔滴眼液的有效性
2.1.1 降眼压作用
用药1周后,基本所有入组患者均出现眼压下降,2~8周后眼压未有明显再次下降。见表1,经χ2检验,1周后2种药物降低眼压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2 眼压平稳控制
2种药物都能使眼压下降,大部分患者2周后眼压能受到药物的平稳控制,未见明显眼压波动;2种药物降压作用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卡替洛尔眼液控制眼压比噻吗洛尔眼液作用明显平稳( χ2=4.5132,P<0.05),见表2。
2.2 不良反应比较
2种滴眼液均未引起明显血压变化;(1)噻吗洛尔滴眼液,视野损伤加重6例均为老年组男性,心率减缓达每分钟降低10次者34例,其中青年组5例(男4例,女1例),老年组29例(男18例,女11例);(2)卡替洛尔滴眼液:视野损伤加重2例均为老年女性,心率减缓每分钟降低10次者37例,其中青年组6例(男4例,女2例),老年组31例(男17例,女13例)。经统计学分析,噻吗洛尔导致的视野损伤及心率减缓发生率与卡替洛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34、4.6609,P<0.05)。
3 讨 论
青光眼治疗应根据青光眼类型、不同发展时期及患者依从性等进行综合判断而治疗,并观察患者病情和各种治疗后不良反应。本组患者多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故首选滴眼药物治疗[4-5]。
“目标眼压”是近年提出的一个临床概念,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所能耐受的眼压阈值,如眼压超过这个水平,将导致节细胞损害。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病程阶段,其目标眼压是不同的。目前认为,对于任何一个患者,都无法精确地确定一个靶眼压值,当眼压控制在此值以下时就不再发生视神经损伤。控制眼压到目标眼压水平,有效控制昼夜眼压波动,使视神经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与视野缺损稳定[6]。
本文结果显示,2种药物降低眼压幅度无明显差异,都能使眼压下降,大部分患者2周后眼压能受到药物的平稳控制,未见明显眼压波动;但卡替洛尔滴眼液控制眼压比噻吗洛尔滴眼液作用明显平稳,而且卡替洛尔比噻吗洛尔更具安全性。
由此可见,药物滴眼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卡替洛尔滴眼液的副作用比噻吗洛尔滴眼液要少见,但后者价格比较低廉。治疗青光眼,结合患者的经济情况,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提高治疗质量[7]。特别是针对社区治疗青光眼,在充分了解两种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后,在临床工作中提早准备应对药物副作用的治疗,以提高社区眼科医疗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Quigley HA, Bromarl AT. 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 glaucoma worldwide in 2010 and 2020[J]. Br J Ophthalmol, 2006, 90(3):262-267.
[2] Schwartz K, Budenz D. Current management of glaucoma[J]. Curr Opin Ophthalmol, 2004, 15(2):119-126.
[3] Romant JP, Maurent-Palombl K, Noel C. Nyctohemeral variations in intraocular pressure[J]. J Er Ophthalmol, 2004, 27(2):2S19-2S26.
[4] 葛坚, 赵家良, 崔浩. 眼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58-260.
[5] 赵家良. 眼科疾病临床诊疗规范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142-151.
[6] Kerr NM, Danesh-Meyer HV.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water drinking test: the role of fluid challenge volume in patients with medically controlled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J]. Clin Experiment Ophthalmol, 2010, 38(1):4-9.
[7] Kymes SM, Plotzke MR, Kass MA, et al. Effect of patient's life expectancy on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for ocular hypertension[J]. Arch Ophthalmol, 2010, 128(5):61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