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36例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2-02-21 浏览次数:662次
作者:杜允宏 作者单位:山医学院附属泰安医院眼科,山东 泰安 271000
【关键词】 先天性 上斜肌麻痹 手术 疗效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类型,单侧发病多见。主要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突出的临场表现为代偿性头位所致的斜颈,有的合并水平斜视。我院于2003年7月~2006年8月,共收治先天性上斜肌麻痹者,现将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4~32岁,平均9.5岁,右眼20例,左眼13例,双眼2例,合并外斜视3例,内斜视4例。
1.2 术前检查 除眼科常规检查外,主要采用角膜映光法及三棱镜遮盖试验测定远近斜视角,并使用同视机检查,眼球运动的检查根据Parls三步法进行[1],术前垂直偏斜度以10△~35△34例患者有代偿性头位,Bielschowsky试验阳性36例。
1.3 术式选择 根据患眼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程度选择术式和手术量,采用下斜肌后徙、下斜肌后徙配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术、下斜肌后徙联合健侧下直肌后徙、合并内外斜肌可联合内外直肌手术。
1.4 疗效评价 根据中华眼科学会儿童斜弱视的临床评价标准,分治愈、好转、无效进行评估[2]。治愈:原在位垂直斜亢<5△,代偿头位消失,毕氏征()。好转:原在位垂直斜亢>5△,代偿头位明显好转,毕氏征()。无效:原在位垂直斜亢>10△,代偿头位无好转,毕氏征(+)。
2 结 果
36例中随诊3个月~3年,治愈25例占69.4%,好转9例占25%,无效2例占5.6%, 36例患者手术后效果
3 讨 论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垂直性斜视最常见的病因。出生以后麻痹是隐匿的,患眼麻痹失代偿的时候,病人会否认有过眼部异常或者曾经有过复视,他们常常有代偿头位而没有意识到,应该要求患者提供自己年幼时的照片,用来证明持续存在的头位倾斜,并证实早期存在的不全麻痹。
上斜肌的主要作用为内旋、下转,上斜肌麻痹后会出现眼球上斜视,处于外旋位。为了克服复视,会出现头向健眼歪头的代偿性头位。随年龄的增长,会发生面颈部和骨骼的发育异常,因此上斜肌麻痹的患者经确诊,应尽快手术,防止以上并发症的发生。对斜视的矫正和双眼视功能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法有多种,主要是加强上斜肌,减弱垂直性对抗性肌下斜肌,减弱配偶肌健眼下直肌,减弱间接对抗垂直上直肌[3]。由于上斜肌麻痹的患者,常表现为患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所以在临床上首选下斜肌减弱的手术,下斜肌减弱的手术有:下斜肌后徙术、断腱术、部分切除术、parks[4],经过对照研究后认为,后徙术无论治疗效果还是并发症都优于其它减轻术。下斜肌徙后10~12 mm,可矫正垂直偏斜亢<15△,垂直偏斜亢超过20△,可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3~5 mm,或同侧上直肌后徙3~5 mm,但是下直肌后徙术可引起眼球退缩及并发症,在手术中应尽量分离周围组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先天性上直肌麻痹多单纯的发病,也有一部分病人潜在性双眼病变。一眼手术矫正后不久,另一眼表现出上斜肌麻痹。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为这种情况。
本文通过总结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术后代偿头随眼位矫正和视功能的改善,逐渐减轻或消失。年龄越小头位消失越快,因此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快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Parksmm.Ocular motility and strabismus[M].London: Harper Rou,1975:145.
[2] 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斜视防治学组. 斜视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和小儿眼科杂志,1996,4:145.
[3] Von Noorden Gk, Nurray E,Wong SY.Surper or obligue.Paralysis are view of 270 cases[J]. Arch Ophthalmol,1986,104:1771.
[4] Parks . The weakening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iliminaling oreraction of the inferion obligue muscel[J].Am J Ophthalmology, 1972,7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