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不同术式治疗鼻窦源性眶内粘液囊肿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16  浏览次数:444次

  作者:杨志强 施孝勤

  【关键词】 鼻窦;粘液囊肿;前路开眶法;窦口引流;外科手术

  鼻窦源性眶内粘液囊肿是由于鼻窦粘液囊肿突破眶壁而形成的肿瘤样病变,如诊治不及时,可引起眶内感染、眼球移位或视功能损害等并发症。本文总结了1998年2月―2004年12月治疗的14例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14眼,男6例,女8例,年龄21~51岁。患者均以眼眶占位性病变就诊眼科,术前CT、B超提示囊性病变,其中额窦囊肿5例,筛窦囊肿8例,额筛窦囊肿1例。

  1.2 手术方法 A组,前路开眶法,共3例,骨膜分离后可见骨壁不完整,囊肿可见,尽量刮除囊壁,吸净囊液,并反复冲洗术区,分层缝合。B组,前路开眶联合窦口引流术,共7例,开眶肿瘤摘除同上,术中Ⅰ期扩大中鼻道窦口利于引流。C组,鼻内窥镜下经鼻行窦管口扩大及囊肿切除,共4例,术中顺利去除肿瘤,改善引流,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

  2 结果

  1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观察3个月~5年,A组治疗3例,有2例反复继发感染数次,抗炎治疗有效,建议行鼻窦口扩大术遭拒绝。B组治疗7例无一例感染和复发。C组治疗4例,其中1例再次行鼻内窥镜下经鼻行窦管口扩大治愈。

  3 讨论

  鼻窦源性眶内粘液囊肿是原发于旁鼻窦的粘液囊性样病变,成年人多见,属良性病变。因额窦位于额骨内外两层骨板之间,借额鼻管开口于中鼻道,鼻额管弯曲而狭窄,易发生阻塞而分泌物潴留,筛窦为多房状,引流差,并且二窦的外壁即眼眶的内上壁,因此囊肿多发生于额窦和筛窦并涉及眼。发病原因不明,常有以下几种说法:①是鼻窦自然开口堵塞,窦内分泌物积留,以至逐渐形成粘液囊肿。②是因鼻窦粘膜腺体管口堵塞,粘液腺膨大而成囊肿。③真性肿瘤学说。病理上囊肿内容为淡黄、棕褐或暗绿等色的粘稠液体,内含胆固醇。随着窦内压的增高和囊肿的增大,鼻窦骨壁变薄或破坏,囊肿可侵入眶内和颅内。本病常并发感染,严重的可引起脑膜炎、海绵窦血栓等[1]。本病在早期可无症状,部分可有慢性鼻窦炎病史。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引起慢性头痛和视力障碍。囊肿可缓慢产生进行性的眼球向下、前、外方移位。同时内眦可形成局限性隆起,触之有按压乒乓球感。如并发感染,除局部炎症表现外,还可出现高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2]。CT和B超可协助诊断,CT扫描显示患侧鼻窦混浊,密度增高和相邻眶骨的侵蚀破坏,通过骨缺损囊肿突出进入眼眶软组织。B超可显示病变区液性平段和暗区。同时注意鼻部检查[3]。本病应与眼眶肿瘤和皮样囊肿相鉴别,眼眶肿瘤原发于眶内,质硬,眼球移位较早。皮样囊肿虽也可发生于眼眶鼻上方,但少发生疼痛,鼻窦正常和眶壁完整[4]。鼻窦源性眶内粘液囊肿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早期常采取前路开眶的手术方法,视野大,易操作,但由于没有根本解决囊肿形成的原因,术后易复发,并因常打开眶隔和骨膜及引流等问题,常引起反复感染等不适。前路开眶联合窦口扩大引流,既解决了鼻窦引流不畅的囊肿形成原因,又可以摘除肿瘤或刮除囊壁,对肿瘤进行了根本治疗,术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鼻窦内窥镜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该手术在鼻腔表面麻醉下进行,无皮肤切口,手术是将钩突、筛泡切除,筛气房连同囊肿一并切除,鼻额管口扩大加强引流[5]。但它一般适用于小囊肿,有伤及眶内和颅内的危险,需专科医生联合操作,该技术尚未普及。鼻窦源性眶内粘液囊肿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不管哪种都必须做通畅的鼻窦引流,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根治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74-75

  [2] 吴中耀.现代眼肿瘤眼眶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09-311;570-573

  [3] 孔维佳.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4-96

  [4] 宋国祥.眼眶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3-125

  [5] 郑中立.耳鼻咽喉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6-177

  462000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眼科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