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眼底荧光造影、眼科B超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应用

发表时间:2011-06-02  浏览次数:570次

  作者:李婷 加米拉 作者单位:1(810001)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2(848000)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人民医院五官科

  【摘要】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眼科B超的影像学特征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帮助。方法:2005/2008年取FFA、眼B超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患者11例,并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疾病的不同检查影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FA肿瘤早期无荧光显影,晚期荧光增多,呈现斑驳样高低荧光混杂的斑驳形态;B超:多自球壁凸向玻璃体腔的实性肿物,多呈蘑菇形、圆顶形的均质结构,肿瘤内可见挖空现象及脉络膜凹陷。结论:在临床中,FFA和眼科B超检查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FFA和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发展过程,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 脉络膜黑色素瘤 眼底荧光造影 眼科B超

  0引言

  脉络膜黑色素瘤(简称脉黑)是成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国内发病率仅次于发生在儿童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居眼内肿瘤的第二位。脉黑如位于眼底周边部,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如位于后极部,患者早期常主诉视力减退、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眼前黑影、色觉改变、持续性远视屈光度数增加等[1]。肿瘤增大、继发性视网膜脱离时,严重视力下降[2]。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5/2008年取FFA、B超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的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40岁。

  1.2方法 均使用拓普康TRC50IX造影机,法国光太CINESCAN眼科A、B超。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均用复方托品酰胺充分散大瞳孔,荧光素稀释实验()后,荧光素钠0.6g肘前静脉注射,2~4s完成。B超:均在B超模式下,结合键盘上的F2显示A超的交互指矢量线所显示的A超、B超图形。

  2结果

  脉络膜黑色素瘤表现为半圆形、蘑菇形等不同,隆起高度与肿瘤生长有关,当肿瘤较小时呈半圆形,穿破Bruch膜后头部生长快,颈部受限制而形成蘑菇形,后期肿瘤在玻璃腔内迅速生长则成为圆形,眼底荧光造影及眼B超声像图随肿瘤的发展而形态表现不一,肿瘤可发生于眼底各部,而以后极部位常见。眼底荧光造影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血管与肿瘤血管同时出现双重循环(即晚期动脉期或早期静脉期同时显示瘤体内血管及表面视网膜血管的荧光着色),早期肿瘤一般无荧光显影,晚期荧光增多,呈现高低荧光混杂的斑驳形态。眼B超主要表现是[3,4]:(1)凸向玻璃体腔的圆顶形、圆锥形或蘑菇形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楚;(2)边界:在肿瘤表面有视网膜时,在声像图上前缘连续光滑,接近眼球壁时消失;(3)内回声:黑色素瘤的边缘血管呈窦样扩张,故声像型黑色素性蘑菇样肿物,界限清楚,周围伴有继发性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不同时期的瘤体荧光变化,视网膜血管与肿瘤血管同时出现双重循环,肿瘤早期无荧光显影,晚期荧光增多,呈现高低荧光混杂的斑驳形态蘑菇形肿瘤,圆头、细颈、宽基底,肿瘤内可见挖空现象及脉络膜凹陷,伴有部分视网膜脱离;回波图肿瘤表面呈高反射,肿瘤内中反射,波峰高低不等前缘回声光点多而强,向后光点渐少,接近球壁形成无回声区,即所谓挖空现象;(4)肿瘤超声波的后面有回声静区、脉络膜凹陷(肿瘤部位的脉络膜被瘤细胞浸 :睫状体黑色素瘤并脉络膜黑色素瘤,肿瘤侵犯睫状体、脉络膜,呈圆锥形、蘑菇形;回波图肿瘤呈低中内反射,波峰高低不等润,形成局部脉络膜无回声,与轴位眼球壁相对比,有一盘状凹陷带),约65%患者可发现此征, 前部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此征不明显,;(5)声影:因声衰减较显著,肿瘤较高时,眼球壁及球后脂肪回声较低或缺乏回声区,用低灵敏度检查,声影更易发现;(6)继发改变:可显示玻璃体混浊及继发视网膜脱离,肿瘤穿破巩膜后,可见相邻眶脂肪内出现低或无回声区。

  3讨论

  在眼底荧光造影检查中脉络膜黑色素瘤由于瘤体大小、色素及血管的多少、渗漏的程度以及有无瘤体坏死、视网膜破坏等都可影响它的荧光强度,瘤体色素多而血管少的显示弱荧光,反之显示强荧光。在屈光间质不清时,临床上一旦怀疑脉络膜或睫状体黑色素瘤,影像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最有价值的是眼部超声和磁共振呈像。尤其是眼部超声检查对其诊断、鉴别诊断、肿物的生物测量、对治疗的选择、疗效的观察给预后的判定均是其它检测手段无法代替的[5]。再者结合标准化A型超声探查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特殊表现,即(1)实体性;(2)肿瘤表面波突然升起;(3)内部低反射性;(4)病理波快速自发的运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超声衰减显著,而其它眼内肿瘤则缺乏此超声特征,这些都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超声诊断大有帮助。

  所以,在临床中,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科B超检查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为脉络膜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有力证据,为完善诊断标准,尚需要结合病史、全身检查和其它眼部辅助检查,FFA和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发展过程,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吴晋晖,仲刚,柳林,等.脉络膜黑色素瘤2例.国际眼科杂志2007;7(3):881

  2黄叔仁,张晓峰.眼底病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84290

  3李立新.眼部超声诊断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8

  4彭斌,孙彬,孙有刚,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5;14(2):25

  5魏文彬.进一步提高我国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治疗水平.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22(3):14714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