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发表时间:2011-03-18 浏览次数:478次
作者:黄淑芳,曲验兵,郭亚英 作者单位:1.运城市眼科医院,山西 运城 044000;2.运城市卫校附属医院,山西 运城 044000
【摘要】 目的:探讨中浆影响患者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23例(358眼)中浆图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中浆患者造影能清晰显示荧光渗漏点,358眼中典型荧光渗漏216眼。患者视力与荧光渗漏点位置呈正相关。结论:造影能显示中浆对RPE的影响程度,明确荧光渗漏情况、部位及渗漏点数,对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患者视力与荧光渗漏点或病变部位呈正相关。
【关键词】 中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病变部位或荧光渗漏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是一种常见病,病因和病理机制不十分清楚的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发病率较高,好发于青年男性,虽具有一定自限性,但病程可迁延不愈,部分病例可反复发作,对视力损害严重。造影不仅是诊断中浆的依据,还可明确病变部位,对临床诊断治疗有指导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来自我院近四年来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诊断为中浆,患者323例(358眼),其中男286例311眼,女37例47眼,年龄范围在25岁~61岁,单眼发病288只例,双眼发病35例,视力范围在0.05~1.5。
1.2 诊断依据
1.2 1 症状
自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变小、变暗色觉改变。有些病例发病前有感冒、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
1.2.2 眼底表现
典型病例可见黄斑区(1~3)PD的盘状浆液性视网膜浅脱离区,相应视网膜下有灰黄色小点,在病之后期或恢复期更明显,可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或色素紊乱,中心凹光反射消失或弥散。一些复发或病程长的病例,眼底病变可十分广泛,主要表现RPE广泛色素变动,或大小不等的RPE萎缩区,有少数病例尤其伴有RPE萎缩带者可伴下方周边渗出性视网膜脱离[2]。
1.2.3 造影表现
(1)渗漏点型:均是在造影的静脉期后出现。墨渍弥散型;喷出型呈冒烟状或蘑菇烟云状;不典型渗漏点表现:有的是RPE窗样缺损状高荧光。(2)局限区RPE渗漏染色。(3)浆液性RPE脱离。(4)上述各型单独或伴发RPE萎缩带。(5)造影未见渗漏,推测可能RPE屏障功能尚未明显损害,不足以渗漏荧光素或已恢复,渗漏点已封闭[2]。
1.3 检查方法
眼底荧光造影前详细询问病史,排除药物过敏史,严重高血压,心肝肾功能异常,脑梗塞等疾病。本组病例均采用日本NIKON-NF505型眼底造影机及威尔康图象处理系统对患者进行检查。
2 结果
2.1 造影所见
急性初发型:造影静脉期可见后极部一个或多个荧光素渗漏点的有162眼,随时间的延长,渗漏点迅速扩大,其中墨渍状扩大116眼,喷射样扩散46眼,伴有神经上皮脱离者29眼。
慢性迁延型:造影表现为后期荧光着色及微小的渗漏点边缘模糊38眼。
反复发作型:造影表现为黄斑区典型荧光素渗漏有39眼,其中墨渍状扩大28眼,喷射样扩大的9眼,伴有神经上皮脱离5眼。
恢复期:造影表现为色素上皮脱失透见荧光,其形状始终不变有119眼。
2.2 患者视力损害与病变部位或荧光素渗漏位置的关系
358眼中浆患者视力在0.05~1.5之间,其中48眼(13.4%)视力<0.5,264眼视力在0.5~1.0之间(73.7%),46眼(12.8%)视力>1.0,荧光素渗漏点多位于黄斑区无血管拱环周边,160眼占44.69%;其次为无血管拱环外,128眼占35.75%;少数邻近黄斑中心凹,70眼占19.54%。
3 讨论
中浆是由于RPE功能损害,形成以黄斑部及附近视网膜神经上皮局限性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常见黄斑部病变。多见于20岁~45岁青壮年,男女比例约5:1~10:1,90%以上单眼发病,左右眼无差别,本组病例发病年龄平均为40.8岁,男女比例为(5.8:1)。中浆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多因精神紧张情绪异常、感冒、过度疲劳、烟酒刺激等有关,使黄斑部脉络膜毛细血管发生渗透性改变。中浆皮质激素过高及交感性作用对中浆的发病起到关键性作用[1]。中浆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在3个月~6个月可自愈,视力预后较好,但有复发倾向,多次反复发后可在后极部形成广泛的色素上皮继发性改变,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
中浆患者常见临床表现有视物模糊、变形、变小、变暗、黄视等,因黄斑部渗出性水肿,使视网膜圆锥细胞的间隙增加及排列不规则,导致患者视物变小变形。首次发病患者在造影检查中可表现为墨渍状或灶烟样扩散。一般认为发病初期漏出液粘稠度低,色素上皮层透过性强,多表现为喷射样扩散;反之,发病时间较久,渗漏液粘稠度较高,多表现为墨渍状扩散。有学者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因脉络膜与视网膜下间隙的温差所造成的液体对流现象,荧光素在静脉早期通过色素上皮缺损处,出现一个或多个针尖样渗漏点,该渗漏点迅速扩大,象冒烟样向上喷出,犹如一缕灶烟上升至空中。当烟柱到达视网膜脱离的最上缘时,顶端折向两侧,呈雨伞样或蘑菇状。但脉络膜与视网膜均为眼底深部组织,保持着恒定的温度,无法解释两者间温差的来源。Shimizu通过试验发现不管病员头部处于直位还是横位,荧光素渗漏均向上扩散。故推测积存于视网膜下的液体,时间久后,因水分被组织吸收,积液的比重增加,而新渗漏的液体相对比较轻,所以向上扩散[1]。至于水分通过何种途径被吸收,可能是由视网膜血管吸收。本文在造影过程中有典型渗漏205眼中,大多发病时间长,反复发作,病变较重所致。临床上见到发病不久,眼底损害较典型,但是造影检查未发现荧光渗漏点,应隔一段时间后再次作造影以免漏诊。大约有20%病例,眼底检查虽有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但造影却无荧光素渗漏,这种病例如造影前给大量饮水或静脉滴注等渗溶液(水负荷实验),则可提高荧光素渗漏的阳性率[3]。神经上皮积液消失后,造影检查不能见到荧光素渗漏,但可见到透见荧光,这提示色素上皮有损害。本病可以复发,但复发时往往出现新的渗漏点,很少在原有渗漏部位上重复渗漏。造影在中浆中的应用,不仅可了解RPE的损害程度,并可明确渗漏程度、渗漏点的多少及分布情况,尤其重要的是,造影明确渗漏点的位置,对激光封闭渗漏点起到明确的定位作用,在临床上对了解其发病机理和指导治疗及对治疗的评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浆患者视力的影响主要与病变部位及轻重,渗漏点位置、病程、反复发作等有关。造影可清晰显示渗漏点的位置,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周围,尤其在无血管拱环内,患者的视力影响较大,离黄斑中心凹越远,患者视力越好。
【参考文献】
[1]梁树今.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释义(上册)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半社,1984:135-136.
[2]张承芬.眼底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8-290.
[3]黄叔仁.临床眼底病学[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