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6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12-06  浏览次数:475次

  作者:翁孟诗 江波 高慕洁 苏多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眼科,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注射维生素B1、B12,静滴能量合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辩证论治和针刺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1、2、3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1个月后,治愈、好转、无效的例数为18、33、9例,治疗2个月后分别为35、21、4例,治疗3个月后则分别为49、9、2例;对照组患者经治疗1个月后,治愈、好转、无效的例数为7、24、29例,治疗2个月后分别为14、20、26例,治疗3个月后则分别为29、11、20例;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c=15.864,23.409,17.773,均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效果显著,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关键词】 麻痹性斜视;中西医结合;针刺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是眼科常见疾病,病因复杂[1],可由外伤、感染、炎症、血液循环障碍、肿瘤及退行性病变等引起。由于不易弄清楚病因,因此治疗比较困难[2]。常用的西药有B族维生素、ATP等,它们对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及肌肉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作用,但疗效不是非常确切肯定。我科自1999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120只眼),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60例(60只眼),其中男42例, 女18 例, 年龄16~60 岁;西药治疗组(对照组)60例(60只眼),其中男45例, 女15 例, 年龄20~63 岁。两组麻痹肌的临床资料具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后天性麻痹性斜视临床资料比较(略)

  注:两组比较,χ2=1.102,P>0.05。

  1.2 诊断标准

  (1) 眼位偏斜, 眼球活动受限;(2) 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3) 代偿头位;(4) 同视机确定麻痹肌。均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及颅内或眶内肿瘤所致眼肌麻痹。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Vit B1100 mg和Vit B12500 μg混合肌注, 静滴能量合剂。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辩证论治和针刺治疗。本组60例中,属风邪入络、风瘀阻络型25例,治则为祛风化瘀通络,方剂用牵正汤、正容汤;脾虚中气不足型16例,治则为健脾益气升阳,方剂用补中益气汤、培土健肌汤;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型12例,治则为平肝潜阳熄风,方剂用补阳还五汤;瘀血阻络型7例,治则为活血化瘀,方剂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不同的麻痹肌所取的主穴与配穴也不一。内外直肌:主穴为睛明、瞳子骨,配穴为百会、风池、攒竹、太阳、合谷、外关;上下直肌:主穴为上明、承泣,配穴为球后、阳白、攒竹、太阳、百会、风池、外关、合谷;上下斜肌:主穴为上睛明、下睛明,配穴为上明、球后、攒竹、太阳、百会、风池、合谷、外关;动眼神经:主穴为上睛明、上明、阳白透鱼腰,配穴为球后、足三里、风池、百会、合谷、外关、攒竹、太阳。留针30 min,每天1次。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为1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复视消失,眼球运动自如,同视机检查属正常范围;好转:复视像距离缩小,眼球运动受限部分恢复,同视机检查斜视度减少;无效:自觉复视未见好转,眼球运动及同视机检查结果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

  2 结果

  经治疗1~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两组均无不良反应。两组治愈病例随访观察1~3 a均未复发。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略)

  两组比较治疗1、2、3个月后的Hc值分别为:15.864、23.409、17.773,均P<0.01。

  3 讨论

  麻痹性斜视多数病因不明,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麻痹性斜视保守治疗效果差,一经确诊,即应尽早手术矫正,以纠正代偿头位带来的发育畸形和建立正常的双眼单视功能[3]。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及颅内或眶内肿瘤所致眼肌麻痹重在原发病治疗,故本临床观察中不包含以上病例。西医对本病治疗尚无特效疗法,治疗以助神经病变恢复药物为主,久病不愈者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风牵偏视[4],认为多由正气不足,内外失调,络脉空虚,风中经络或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弛缓不用而受健侧筋肉牵引,使目珠偏向健侧而成。辨证治疗目的在于祛邪通络,使气血运行复常。辩证论治是中医主要手段,分型的目的在于临床施治提供依据,但至今中医对本病的分型尚未统一。本文主要分四型:(1)风邪入络、风瘀阻络型;(2)脾虚中气不足型;(3)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型;(4)瘀血阻络型。本文证型中风邪入络和风瘀阻络型病例最多,其次为脾虚中气不足型,再次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型及瘀血阻络型。方剂运用以正容汤、补中益气汤及培土健肌汤(实为补中益气汤加钩藤、全蝎、茯苓)最多,其次为补阳还五汤及牵正汤,也说明风邪外袭或风瘀阻络、脾虚气弱、肝阳上亢及气滞血瘀为本病主要证型。

  针刺以疏风通经、调畅气血为法,主穴以调畅局部经络气血为主,配穴根据辨证取祛风活络、健脾补肾、滋阴潜阳等穴位。针刺主要机理是:(1) 解除中枢神经抑制状态;(2) 促进神经再生恢复;(3) 促进损伤肌神经纤维芽枝增长;根据麻痹患者多是虚实夹杂症的特点,治疗宜采用平补、平泻、补泻兼施加针刺手法,达到标本兼治之力;睛明、上睛明、下睛明、上明、球后、承泣、瞳子施提插的平补、平泻手法,忌施捻转手法,其余诸穴均施捻转的平补、平泻手法。

  本观察结果表明,运用中西医结合、针药并施的方法治疗该病优于单纯用药,可使麻痹肌得以恢复,与庄晋峰等[5]报道的疗效相近,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锐.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原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4,33(7):609610.

  [2] 申长礼.儿童斜视弱视防治[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21.

  [3] 彭广华.现代眼科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530531.

  [4] 廖品正.中医眼科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36.

  [5] 庄晋峰,廖素华,于海波,等. 中医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60例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04,26(10):1473147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