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眼科教学中的实践
发表时间:2010-11-01 浏览次数:435次
作者:覃瑞,马文豪,吴明清,黄灵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眼科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方法 在眼科教学中对实验组除按教学大纲组织课堂正常的教学外,教师针对眼科教学内容列出有关“研究”课题,学生分小组选择课题,利用课余规定的一定时间查阅有关资料、咨询、调查,并写出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照组按常规组织课堂教学,未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但在业余规定的一定时间进行眼科学相关知识自习。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测试成绩、病例分析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研究性学习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眼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如何学习,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是学生,也是我们不断掌握知识的方法。研究性学习[1]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也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来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和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们随机将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班的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112人,对照组110人。两个组的眼科教学任教为同一教师。
1.2 方法
1.2.1 实验组
课堂上,教师按眼科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正常教学。在课余规定的一定时间内,查阅文献资料、咨询专家、搜集病例,并对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写出研究过程和结果。
1.2.2 对照组
课堂上,教师按眼科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正常教学。除未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外, 教学内容、进度与实验组完全一致,教学方法与实验组无区别。但在课余规定的一定时间内,组织学生进行眼科学的自习。该时间段与实验组相同。
1.3 学习内容
1.3.1 查阅文献资料
是这次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查阅的文献资料有《眼科学(人教版第6版)》、《实用眼科学》、《眼科手术学》、《眼科病图谱》等。
1.3.2 学习眼科疾病涉及的内容
眼科解剖、眼科学基础、眼科检查、眼睑病、泪器病、眼表疾病、结膜病、角膜病、巩膜病、晶状体病、青光眼、葡萄膜疾病、玻璃体疾病、视网膜疾病、眼视光学、眼外肌病等。
1.3.3 研究的课题
包括“眼球解剖的特点”、“角膜炎的防治”、“白内障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屈光不正治疗的进展”等。
1.4 评价方法
教师同时对两组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眼科专业理论知识的测试,学习结束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出试题进行闭卷考试;病例分析,选择了综合性病例,提问的方式,按医疗的常规,分别回答4个问题(①患者的主诉是什么 ②病人相关阳性和阴性体征有哪些?③患者的可能诊断有哪些?④该病的治疗原则如何?),对每个问题进行了评分。出题目及测试的老师均为同一人,但非任课老师。
1.5 统计学分析
两个组试卷测试成绩均值及病例分析均采用双侧t检验。
2 评价结果
2.1 两组试卷测试成绩比较
随机从试题库中抽取试卷一套,两组同时进行测试,结果实验组试卷测试成绩为(82.5±6.94)分,对照组为(77.0±6.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06,P<0.05),提示实验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
2.2 两组病例分析测试成绩比较
病例讨论选择综合性临床病例分别组织两组学生进行讨论,根据给出的四个问题,每人书写出自己的结论,老师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病例分析测试成绩为(85.5±6.82)分,对照组为(75.0±7.4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0.95,P<0.05),提示实验组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有研究[2]表明,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妇产科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次在眼科教学中研究表明,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以老师为主导的模式,学生更愿意接受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本次研究中,学生理论考试和病例分析中,实验组的学生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
3.1 在理论学习方面
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结合课堂授课,以及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较对照组明显加深。例如对白内障这一常见疾病的理解,学生在带着问题去研究后,通过观看眼球的模型,观看手术,他们对白内障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晶状体混浊这一概念,而且了解到,晶状体囊膜,皮质的混浊,均可导致白内障的形成,而且两者的临床表现大不相同,晶状体皮质的混浊,在不同部位,分别表现为点状黑影、片状黑影、重影等,而晶状体囊膜的混浊,对视力而言,是均匀的下降。另外,在理论学习的远期记忆方面,实验组对眼科知识的记忆,明显久于对照组,因为他们是理解性记忆,而不是考试式的短期记忆。在实验后的大约6个月,实验组学生再次理论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可以说,简直不是一个等级。在随机谈话对眼科知识的记忆中,实验组的学生尚能侃侃而谈。比如对眼科解剖这一难点,实验组的学生大多数能画出眼球的解剖图,因为在实验中,我们给学生的问题是,画出眼的矢状切面图,并说明各解剖部位的名称,实验中我们没有提供标准的图片,结果,实验组的学生画出各个版本的眼球矢状面的解剖图,有国内版,英国版,甚至有黑人眼球解剖图的,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大体能画出眼球的解剖图,而对照组的学生,实验中给他们的任务是,参照教科书画出眼球矢状面解剖图。因此,在我们的实验中,实验组的学生对眼科知识的掌握,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记忆的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3.2 在具体解决问题方面
实验组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明显优于对照组,思维明显开阔。对于门诊的一个病人,其主诉是无痛性视力下降,对照组的学生绝大多数考虑是白内障,考虑其它疾病的很少,而实验组的学生通常不是单一的诊断,有白内障、青光眼(慢性单纯开角型)、近视眼、老视等可能的诊断,他们的表现,已经有了初步的临床思维,这也是我们眼科,甚至医学教学目的之一。在实际病例的分析中,实验组不但有较为开阔的思维,而且部分学生具备了初步鉴别诊断的能力,在对无痛性视力下降主诉病人的诊断上,他们提出了许多阴性体征来鉴别诊断,如年龄大小、有无外伤史、有无长期服药史、用眼习惯、职业特点、近视力和远视力的情况等,所有这些问题,加上眼科的检查,已经大致能对该病人作出了诊断。因此说,实验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综合知识的掌握,大大高于对照组。
3.3 对于学生而言
通过与他们交流,了解到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他们都愿意在讲授课方面,老师少讲,适当讲,剩下的时间由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带着方向去找资料,去看书,而不是讲台上老师眉飞色舞地讲,台上学生昏昏沉沉地听,甚至有的学生还在睡觉,有的时候还不能怪他们,因为听了长时间的课,他们疲劳、困倦。通过这次实验,实验组的学生感受到的科研的理念,对如何去学习眼科有了自己的认识,并且融会贯通,将这种认识带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之中。
3.4 对于任课的教师而言
学生知识的提高,各种非常规问题提问的增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些非常规问题,甚至不能作出满意的回答,传统的眼科课堂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境地,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远高于学生,他所要做的是以知识的获取为依托,通过机械性重复和反复训练把确定不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以听为主,老师说的知识点是对的,没有原因,也不需要原因,所以学生提问的问题很少,或是不够深度,不够“钻牛角尖”。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找到需要的答案”,创立一种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学会如何去学习,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不断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引导为主,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学生提问,老师对于不能满意回答的问题,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获得答案,也是受益人之一。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的交往是以一种平等、和谐共同研讨的方式展开。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是教学方式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带路者,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向的接受知识,而是大胆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另外,教师减少“讲”的时间,增加提问和回答的时间,对老师也是一种解放。有的老师,一个教案,讲了几十年,标点符号都没变!这样的情况,是改变的时候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讲授的时间,拓展学生自学、质疑、讨论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由于学生知识来源的多元化,教师失去了对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从而也导致了教师研究性学习, 提高自身业务的能力[3]。
总结本次实验的经验,结果表明,对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并且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对问题有了更深、更广的理解,学习更加主动,更加活跃,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医学临床思维。正如古人所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大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其学习知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丁学军,王凤英,金伟明,等.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J].化学教育,2002(7-8):26-28.
[2]辛琼芝.研究性学习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尝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67.
[3]陈琴英.研究性学习和教师角色的转换[J].高教论坛,2005(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