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对眼内容物剜出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07-13 浏览次数:480次
作者:谢萍, 杨夏, 韩樱 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院 眼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 目的: 评价氟比洛芬脂注射液超前用于眼内容物剜出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因外伤及感染等多种因素所致的化脓性全眼球炎患者45例(均丧失光感)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择期行眼内容物剜出术;A组于手术开始前15 min缓慢静脉滴氟比洛芬脂注射液(10 g/L)100 mg,B组于术毕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00 mg,C组不给药;采用10 cm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价,观察记录术后1、6、12 h的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和B组术后1、6、12 h的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0.05 ;A组术后1、6 h的VAS评分低于B组,P<0.05;术后12 h VAS评分A组与B组比较,P>0.05。结论: 氟比洛芬脂注射液对眼内容物剜出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可以有效缓解术后和结膜囊内填塞引起的疼痛,并有一定的超前镇痛作用。
【关键词】 全眼球炎; 疼痛,手术后; 氟洛芬
超前镇痛是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措施,防止外周和中枢神经的敏感化,达到减少或消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1]。氟比洛芬脂注射液是利用脂微球的药物靶向技术生产的一种可以静脉注射、具有靶向镇痛作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药物到达炎症部位后通过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降低脊髓、中枢的敏感性,从而减少痛觉冲动,发挥镇痛效应[2],该药用于骨科、普外科、妇产科患者术后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本研究将氟比洛芬脂注射液用于眼内容物剜出术术前及术后,观察对眼科手术后的镇痛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2009年因外伤、感染等多种因素所致的化脓性全眼球炎患者45例(均丧失光感),右眼27例。左眼18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择期在表面麻醉及局部麻醉下行眼内容物剜出术。术前排除患者有消化道溃疡,严重的肝、肾及血液系统功能障碍,严重的心衰、高血压;排除对氟比洛芬脂成分有过敏史、阿司匹林引起哮喘病史,排除智力障碍及精神症状病史的患者,未使用依洛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等药物。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眼结膜囊内滴0.5%盐酸丙美卡因眼液3次,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液球后注射3 ml球后阻滞麻醉、球结膜下注射1 ml做浸润麻醉。
1.3 给药方案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将病例分为术前给药组(A组),术后给药组(B组)及对照组(C组),A组于手术开始前15 min缓慢静脉滴注氟比洛芬脂注射液(10 g/L,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100 mg,B组于术毕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00 mg,C组不给药。
1.4 观察指标
采用10 cm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价,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5~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观察记录术后1、6、12 h的VAS评分和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3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组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多组计数资料间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略)
2.2 术后VAS评分
A组和B组术后1、6、12 h的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术后1、6 h的VAS评分低于B组,P<0.05;术后12 h。VAS评分A组与B组比较,P>0.05。见表2。表2 3组患者眼内容物剜出术后VAS评分(略)
2.3 不良反应
3组患者均未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头痛、心悸、发热和异常出血的不良反应,B组有3例、C组有8例患者出现头昏症状。
3 讨论
在表面麻醉、局部阻滞和浸润麻醉下行眼内容物剜出术,手术时间较短,但术后的疼痛较明显。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有:(1)由外伤、感染引起的化脓性全眼球炎,主要是病原体侵入眼内繁殖引起的炎症反应,影响血管丰富的葡萄膜组织及视网膜,以血管渗出性改变为主,在患眼出现炎性充血、渗出及浸润,表现出红、肿、热、痛的特征;(2)手术机械性损伤直接引起的炎性反应,某些外周炎性介质(如缓激肽、蛋白水解酶、5-羟色胺、组织胺等)释放增加,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或血管扩张或组织水肿使感受器敏感度增加,痛阈降低,导致神经系统过敏化,出现痛觉过敏状态及持续疼痛[3];(3)眼内容物剜出术后,结膜囊内需用凡纱条填塞压迫止血,而填塞导致黏膜组织水肿,局部缺血低氧引起疼痛物质分泌增加,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而加重疼痛;(4)患者焦虑及紧张情绪降低了患者的疼痛阈值。
近年来,疼痛治疗学中提出超前镇痛(亦称预先镇痛)概念,它是一种阻止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传递而建立的一种镇痛治疗方法。镇痛原理是减少有害刺激传入所导致的外周和中枢敏感化,从而减少术后疼痛,而防止中枢敏感化最重要的方法在于减少外周敏感化的形成。外周敏感化是指组织损伤直接导致炎性物质从受损细胞中释放出来[4]。
氟比洛芬脂注射液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由脂微球及其所包裹的氟比洛芬酯组成。脂微球是一种以脂肪油为软基质并被磷脂膜包封的微粒体分散系,是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它通过三个途径发挥药效作用。(1)靶向治疗,使包裹药物聚集在手术切口、肿瘤部位及血管损伤部位,改变药物体内分布,提高痛阈,具有靶向治疗作用;(2)控制包裹药物的释放,使药效持续时间更长;(3)易于跨越细胞膜,从而促进包裹药物的吸收,进一步缩短起效时间[5]。氟比洛芬酯通过脂微球的包裹,针对创伤部位的靶向作用,选择性地蓄积在炎症组织及血管损伤部位,通过抑制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减少外周致痛物质(缓激肽、蛋白水解酶、5-羟色胺、组织胺等)释放,减轻术后组织反应性水肿,降低感觉神经纤维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从而产生镇痛效应。
超前镇痛的方法是在手术前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类以及其他镇痛药,防止手术引起的损伤刺激向中枢传递及神经中枢过敏化,达到术后镇痛或减轻疼痛的目的[6~8]。本研究观察到术后1 h、6 h和12 h VAS评分,A组、B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C组,表明氟比洛芬酯在眼内容物剜出术术后有较好的镇痛效果;A组镇痛效果比B组好,术后1 h、6 h VAS评分要低于术后用药组,术前给药镇痛效果优于术后给药。氟比洛芬酯通过降低外周环氧化酶和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抑制外周敏感化而减少痛觉神经对内源性炎性物质的反应,从而达到超前镇痛的目的。由于氟比洛芬脂药物作用的靶向性,可避免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的不良反应[7],A组和B组均未见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和异常出血症状,而B组和C组少数患者出现的头昏症状,考虑与术后填塞反应有关。
【参考文献】
[1] 裘燕,蒋志兰.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效果观察[J].浙江实用医学,2007(3):213,232.
[2] 丁冬,屠伟峰.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用于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7(11):1603-1604.
[3] 潘振宇,金云玉,王钟兴,等.氟比洛芬酯对乳腺癌手术的超前镇痛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11):854,855.
[4] 马柯,江伟.超前镇痛与背根神经节外周敏感化[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3(6):380-382.
[5] 段砺瑕,李晓玲.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4(9):851-852.
[6] 马欣,杨建军,苏中宏,等.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对骨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3):176-178.
[7] 朱文彪,方志源.瑞芬太尼应用于颈丛阻滞下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21):63-64.
[8] 杨焕杰,秦波,梁华,等.舒芬太尼用于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后镇痛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9):53-54.
[9] 李捷萌,陈彦青,刘荣国.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4):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