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16例安置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23 浏览次数:849次
在最近的这几年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安置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在治疗心率过缓和传导阻滞等方面,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治疗方式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1]。选择2011年1月1 日~2013年6月1日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条件。研究这些患者在安置永久性起搏器后出现相关症状的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1日~2013年6月1日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62例,女54例,年龄32~86岁,平均(68±4.3)岁。所有患者的优势手均为右手。在研究对象中,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为27例,占23.3%;伴有冠心病的为53例,占45.7%;伴有风湿性心脏病的为4例,占3.4%;伴有病毒性心肌病的为6例,占 5.2%;伴有传导束的退行性变的为17例,占14.7%;诊断不明确的有9例,占7.8%。这部分患者均符合安置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条件。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有41例,占35.3%;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为24例,占20.7%;房室传导阻滞的为37例,占31.9%;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为8例,占6.9%;双或三束支的阻滞的为6例,占5.2%。与此同时,排除其禁忌证。即出现感染、心肝肾功能的不全、凝血系统障碍等。研究对象中,选用VVI型起搏器的有 59例,占全部的50.9%;选用VVIR型起搏器的有15例,占全部的 12.9%;DDD型起搏器的有31例,占全部的26.7%;DDDR型起搏器的有11例,占全部的9.5%。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术前的检查。检查患者的心肝肾功能,确保手术的耐受性。起搏器的置入方式选择左锁骨下静脉的穿刺置入。按照中华医学会的指南进行操作。穿刺点选为左锁骨中外1/3下方约2 cm处。对该处进行常规消毒,并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的麻醉,经左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在心脏的相应位置安置永久性起搏器。
1.3 观察指标:在患者安置起搏器时作为起点,对患者进行4年的随访。其频率为前半年1次/月,之后2年每3个月1次,最后每半年1次。整理患者在安置永久性起搏器后出现相关症状的数据。
2 结果
对患者进行出现的与置入起搏器有关的症状进行整理。从结果得知,永久性起搏器在置入后会引起多种相关症状的出现。起搏器综合征4例,心律失常3例,电极故障4例,起搏故障5例,心功能减低6例,局部感染3例。
3 讨论
社会上老年人所占的百分比越来越大,永久性起搏器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研究永久性起搏器的安置以及降低置入后患者的相关症状的出现的概率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在置入起搏器后出现的相关症状,要通过积极的手段尽量避免或降低其概率。不仅仅从医务人员方面要求,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2]。在做完手术的1周内,必须严密的观察患者的基本状况,并时刻关注其感染状况。对于感染问题,要时刻注意保持患者穿刺处的清洁。通过避免不必要的感染,促进患者的恢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周左右。严密关注患者的切口的恢复状况以及是否出血。与其他手术相比,对于这类患者要更加重视对心脏的监护,时刻注意异常状况的发生。观察是否有心律失常以及起搏器故障等状况发生。在本研究中,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的有4例,占3.4%;心律失常的有3例,占2.6%;出现电极故障的有4例,占3.4%;起搏出现故障的有5例,占4.3%;心功能减低的有6例,占5.2%;局部发生感染的有3例,占2.6%。由此可知,心功能的异常比较常见症状,对患者的影响也比较大。通过严密的随访,可定期观察患者的心功能,从而降低出现严重的心脏缺血的概率。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电池耗竭的问题,监控患者的电池使用情况。在电池耗竭前,要提前通知患者到医院就诊。本研究采用的是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头静脉穿刺的方式。之后的研究应对比两者优劣,从而选取适合患者的方法。
4 参考文献
[1] 黄晓莉,叶美霞,秦呈婷.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9):1490.
[2] 朱春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0):32.
[收稿日期:2014-03-13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