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对比敏感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及评价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698次
作者:祁媛媛 张丰菊 于芳蕾 鲁智莉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眼科,辽宁 大连 116011 【摘要】 目的 探讨人眼对比敏感度与性别、眼别、主导眼、年龄及屈光度的关系。方法 在最佳矫正视力下,检测75例(150眼)近视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值,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譹?訛不同性别的对比敏感度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譺?訛不同眼别的对比敏感度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譻?訛主导眼的对比敏感度优于非主导眼,但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譼?訛随着年龄增长,人眼对比敏感度不断下降,青年组和老年组的对比敏感度数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的数值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对比敏感度值有相关性。?譽?訛随着屈光度增长,人眼对比敏感度不断下降,除了低度组与高度组、中度组与高度组的wg的数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的数值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与部分对比敏感度值有相关性(wog:r=0.224, P=0.006;wg:r=-0.229, P=0.005;red test:r=-0.093, P=0.256;readaption:r=-0.064, P=0.433) 。结论 人眼对比敏感度及视功能随年龄增长及屈光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相比,其对比敏感度稍好。
【关键词】 对比敏感度;主导眼;年龄;屈光度;相关性 随着人们对视光学理论与技术的不断了解以及屈光手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屈光手术效果的评价与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对视力的追求,而是进一步提升到对视觉质量的追求。对比敏感度是一个评价术后视觉质量的有效指标。为了探索对比敏感度与性别、眼别、主导眼、年龄及屈光度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本研究对75例(150眼)近视患者的对比敏感度进行测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2006年6月至2006年7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眼科中心工作的职员、实习生和来近视眼矫治中心就诊的患者及家属中的自愿者75例(150眼)。其中,男性33例(66眼),女性42例(84眼),年龄为18.0~62.0岁,平均为(33.1±12.1)岁。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0例(60眼)(≤30岁),中年组30例(60眼)(31~45岁),老年组15例(30眼)(≥46岁),共3组。所有受检眼均为近视眼,并且排除一切影响视功能的器质性疾病和活动性炎症,且最佳矫正视力均大于1.0。根据屈光度进行等效球镜度数的计算,等效球镜:-13.50~-0.38D, 平均为(-4.89±2.69)D,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38眼(屈光度数≤-3.00D),中度近视组66眼(-3.00D<屈光度数≤-6.00D),高度近视组46眼(屈光度数>-6.00D),共3组。
1.2 检查方法 检查仪器为德国BKG MEDIZIN TECHNIK的KONTRASTOMETER BA-4对比敏感度仪。它分为无闪光对比度检查(contrast measurement without glare,wog)、有闪光对比度检查(即眩光对比敏感度检查,contrast measurement with glare,wg)、红色色觉检查(red contrast measurement,red test)、重新适应时间检查(readaption test)四种检测项目,前两项检测项目为敏感性参数。此对比敏感度仪显示的对比度值以百分数表示(0%~500%),对比度值越大,表示患者的对比度视功能越差,即:对比度越好,所测数值越接近0%;对比度越差,所测数值越接近500%。它可以初步定量地评估人眼对比敏感度的优劣,以相对主观地反映人眼的视功能的优劣。
所有受检者在接受相关操作方法与规程的培训后,在最佳矫正视力的前提下,先经过双眼同时测量,以熟悉此仪器的操作方法,再按照先右眼后左眼的顺序分别进行检查,以最小限度地减少因操作不熟练或所检测时视力不佳而带来的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受检者真实的视觉功能,不存在其他影响对比敏感度值的结果。每眼测量3次,取数值最好的一次入选。以上检查均由同一技术人员完成,同时所有的患者均进行了主导眼的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性别、眼别、主导眼与对比敏感度的关系进行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不同年龄组、不同屈光度与对比敏感度的关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将年龄、屈光度分别与对比敏感度值做相关及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与对比敏感度的关系 男性与女性在wog, wg, red test, readaption test 的数值经过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后得出,所有不同性别的对比敏感度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眼别与对比敏感度的关系 右眼与左眼在wog, wg, red test, readaption test的数值经过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后得出,所有不同眼别的对比敏感度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主导眼与非主导眼和对比敏感度的关系 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对比敏感度检测结果,经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非主导眼的wog, wg, red test, readaption test的对比敏感度数值比主导眼的数值略大,提示主导眼的对比敏感度优于非主导眼,但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同年龄组与对比敏感度的关系 不同年龄组的对比敏感度检测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wog, wg, red test, readaption test的对比敏感度数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提示随着年龄增长,人眼对比敏感度不断下降,视觉功能不断下降,并且青年组和老年组wog, wg, red test, readaption test的数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的以上数值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与对比敏感度值有相关性(wog:r=0.234,P=0.004;wg:r=0.311,P=0;red test:r=0.185, P=0.023;readaption r=0.164,P=0.045),见表4。
2.5 不同屈光度与对比敏感度的关系 不同屈光度的对比敏感度检测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wog, wg, red test, readaption test的对比敏感度数值随着屈光度的增长而增大,提示随着屈光度增长,人眼对比敏感度不断下降,视觉功能不断下降。wg在不同屈光度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各组wog, red test, readaption test的数值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低度组与中度组的wg的数值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低度组与高度组、中度组与高度组的wg数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屈光度与对比敏感度有相关性(wog:r=0.224, P=0.006;wg:r=-0.229, P=0.005;red test:r=-0.093, P= 0.256;readaption:r=-0.064, P=0.433),见表5。
3 讨论
视觉对比敏感度是一种形觉检查法,它反映视觉系统在明亮对比变化下对不同空间频率的正弦光栅的识别能力,可以间接反映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光学成像质量,代表了视网膜的功能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眼的视觉质量,这正与Howe等[1]在应用视网膜电图评价对比敏感度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一样。
3.1 对比敏感度与性别、眼别及主导眼的关系 Wyatt[2]曾发现人眼瞳孔形状存在左右对称性,这可能与人颜面的左右对称有关,由此推测视网膜功能及对比敏感度大部分也会倾向于对称分布,因此可以把左右眼对比敏感度的差异作为眼病理改变的一个早期参考指标,如早期白内障、早期青光眼等,这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为本研究选用的对比敏感度检查仪是需要受试者进行主观操作来获取检查结果,故受试者的理解能力和反映能力会影响所得结果。如果先直接进行右眼检查,再进行左眼检查,则可能会出现因熟练问题所致的左眼对比敏感度优于右眼的假象。故本研究首先对受试者进行检查操作的相关培训,并行双眼受试训练,再对其先右眼后左眼的检查,并对每只眼进行3次检查并取出最佳数据入选,这样就可以减少假象的出现。我们发现,人左右眼的对比敏感度与不同性别的对比敏感度一样,其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主导眼的对比敏感度略优于另一眼,但并没有统计学意义。
3.2 对比敏感度与屈光度的关系 在临床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患者虽然矫正视力达到 1.0,但主观仍感觉有朦胧感,这与其屈光不正眼视网膜功能下降导致的对比敏感度下降有一定关系。有学者发现,这些患者很多存在近视弧形斑,且二者呈负相关[3]。对比敏感度代表的是黄斑区的功能,早期在弧形斑未影响到黄斑区时矫正视力未降低,但此时已经影响到黄斑区的感光细胞排列,使对比敏感度分辨力降低。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对比敏感度数值随屈光度的增长而增大,但在不同屈光度组中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这与Oen等[4]的研究结果相仿。同时这一现象的产生与人眼像差的改变也有一定关系。本研究的测量均在最佳矫正视力下进行的,所以离焦等低阶像差已被矫正,而影响人眼视觉质量的诸多因素中,球差、彗差等高阶像差占主导地位。曾有文献报道视觉质量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球差不断增加,而彗差逐渐向球差转变,在高度近视患者中彗差更多见[5],由此说明,随着屈光度的增加,人眼的视觉质量不断下降。
3.3 对比敏感度与年龄的关系 ?譹?訛近年来,随着波阵面技术的运用,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年龄——像差——视功能三者之间有密切联系。年轻时晶状体产生的负像差可以代偿一部分角膜所产生的正像差,而随年龄增长,这种代偿作用下降,整个人眼像差不断增加,对比敏感度逐渐降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眼对视觉信号的对比敏感度明显下降。在正常视觉条件下,年龄相关的对比敏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衰老引起的光感受器数量减少以及神经基础变化,同时,老年人对视觉信号的分析及提取速度显著下降,反映延迟明显增长[6-8],他们对波长的敏感性也不断下降从而导致他们对色觉和空间变化的辨别能力也随之下降,这些均可以使视觉质量下降。
光线通过透明晶状体时,造成大约40%的眼内散射[9],而强烈的光线在老年人核硬化的晶状体中通过时比年轻人透明晶状体中发生更大散射。由于散射光的干扰,在眼内形成较强的光幕,其叠加于视网膜物像上,造成光幕性视网膜照明,使视网膜物像的对比度下降,引起视功能的急剧下降,也就是眩光失能。
随年龄增大,泪液容量减少,泪膜破裂时间缩短,波阵面像差增大[10],这也是对比敏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眼的调节功能不断下降。Lopez-Gil[11]发现调节增加则彗差减小。而年长者的调节能力不如年少者,故彗差增加,所以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视觉质量。
由上可见,近年来,随着眼科的发展和患者对视功能要求的提高,关于对比敏感度的研究越来越多,它能安全、准确、灵敏、全面地反映视功能情况,在早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