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LASIK术中游离和不全角膜瓣的处理

发表时间:2010-04-27  浏览次数:496次

  作者:李金科,贾 丽,米生健

  【关键词】 角膜瓣

  0引言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在我国已有十余年的历史,有很好的可预测性、安全性及稳定性,得到眼科医师和患者的青睐。LASIK术中制做理想角膜瓣是手术成功的保证,术中有关角膜瓣并发症有游离瓣、不全瓣、瓣过薄或过厚等[1,2]。术中角膜瓣并发症发生率为0.6%~1%。由于所用设备不同,统计结果各不相同。上述并发症处理妥当,不会影响患者最佳视力。我科对2001-07/2005-06间所做8 800例(17 512眼)LASIK手术中出现游离瓣4例(4眼),不全瓣4例(4眼),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1-07/2005-06,我科行LASIK手术8 800例(17 512眼)。男4 776例,女4 024例。年龄18~49(平均25.4)岁。术前屈光度-1.25~-13.00DS,平均近视屈光度-5.75DS。散光:-0.5~-3.5DC。中央角膜厚482~586(平均522)μm,术后随访3~6mo,术前常规行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电脑验光、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眼轴长度、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及散瞳检影验光。排除全身免疫系统疾病及角膜病、青光眼、眼底病、圆锥角膜等。常规双眼消毒、铺巾,开睑。角膜上做标记,负压环固定眼球。使用Moria电动微型角膜刀,制作直径为7.5~8.0mm,厚度为110~160μm的角膜瓣。结果角膜瓣完全游离4例,贴附在刀头上,轻轻将其取下,鉴别正反面,折截置于角膜旁,激光切削完后,角膜瓣按标记线对位与激光床贴附。层间冲洗干净并吸净层间水分。将1枚无度数角膜接触镜置于角膜表面,取开睑器,术毕。不全瓣4例,其中2例角膜瓣周边完好,中央部穿孔,又称“纽扣瓣”。另外2例刀头行进时停止于瞳孔区,未形成完整角膜瓣,无法行激光切削治疗,将层间冲洗干净后,对位复瓣,术毕。间隔3~6mo后重新2次手术。检查屈光度无变化。

  4例游离瓣术中正确处理,次日检查,角膜瓣复位良好,边缘整齐,瓣下干净。术后3d取角膜接触镜,3例视力≥1.0,1例视力≥0.6。1wk视力达到最佳矫正视力。不全瓣4例,二次手术分别于术后3mo 1例,6mo 1例,7mo 2例。术中角膜瓣形成完整,术后视力≥1.0。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观察6mo~1a视力稳定。

  2讨论

  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在矫正近视、散光、远视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该手术属选择性手术,术后使患者免受戴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如果不做手术,戴眼镜视力完全可得到矫正。要求手术医生必须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极强的责任心。术中并发症重在预防。术前首先要检查电动微型角膜刀、负压吸引管、负压吸引环等仪器运转是否正常。术中并发症主要与角膜瓣的制作有关。角膜瓣制作及正确处理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是获得最佳矫正视力的保证。形成游离瓣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负压环上停止器未固定;角膜K值偏小;错误地选择了较厚的负压吸引环;角膜硬度高[3,4]。本组病例分析:错误地选择较厚负压吸引环这个因素可排除。其中1例未安装止刀器。3例角膜K值偏小(≤40D)及角膜平均值偏小,刀头固定行距离大于吸引环内瓣的直径。瓣形成不全4例,其中1例由于角膜K值偏小及角膜平均值偏大,负压吸引不达标,发生纽扣瓣。1例原因尚不明确,由于我们没有进行角膜硬度测量,原因可能与此有关。2例由于患者术中配合不好,用力挤眼,刀头未到停止环位置,行进于瞳孔区停止。所以术前给患者讲解术中注意事项,引导患者减轻思想压力。熟悉角膜刀的声音,消除紧张情绪,避免术中突然听见刀声时挤眼,术中时刻提醒患者不要转动眼球。出现游离和不全角膜瓣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作好标记线非常重要。若出现了游离瓣,按标记线认真复位,角膜瓣已稳妥地贴附于植床为止,常规放置无度数角膜接触镜[5]。不仅可以防止瓣丢失,眼球转动时瓣错位,又可以减轻眼部刺激症状。出现不全瓣时处理主要对位复位,防止产生医源性角膜散光。二次手术时要谨慎。间隔时间最好在0.5a以后进行。术后同样可取得很好的矫正效果。

  【参考文献】

  1雷鸣,谢伯林,宫枢政,金淑芳,李琦云.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813例的并发症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05;5(3):571-573

  2李力,朱涛,高如尧.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并发症的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04;4(3):534-537

  3陆文秀.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学.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136

  4 Mahle O, Sofinski SJ, Gimbel HV, Kassab J, Penno EE, Westenbrugge J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ctual LASIK flap diameter compared with microkeratome ring size performed by different surgeon.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4;30(6):1320-1325

  5 Walier MB, Wilson SE. Incidence and prevention of epithelial growth within the interface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Cornea ,2000;19(2):170-17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