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4-07-14 浏览次数:850次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先天性遗传病,患有CHD新生儿的病死率极高[1]。据报导,我国活产婴儿中的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约为 0.7%~0.8%[2]。因此在胎儿期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率,进而提高婴儿的临床存活率便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中,对 2011年3月~2013年3月120例产妇进行了超声筛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计算机检索选择2 000例2011年3月~2013年3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检查的健康孕妇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知情后同意纳入研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 000例。试验组孕妇年龄21~35岁,平均(29.6±5.3)岁;孕周20~26 周,平均(23.6±3.3)周;对照组孕妇年龄22~36岁,平均(28.6±4.2)岁;孕周21~26周,平均(23.3±3.2)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孕妇行胎儿常规超声检查,给予试验组孕妇行胎儿常规超声检查+胎心条件下超声检查。试验组中,选用GE VOLUSON730超声仪,探头频率为3~5 MHz,及腹部凸阵探头。指导孕妇采取左卧位或平卧位;首先观察胎儿及其附属物是否完整,确定胎儿发育正常且不存在畸形;随后确定胎位,将主动脉弓、动脉导管弓切面、四腔心、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三血管选为标准面;调整适当的探头位置和方向,以便获取上下腔静脉的长轴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主动脉弓图像,观察并记录孕妇的心房、心室的形态结构(大小、形状、瓣膜结构)和活动状态,同时注意观察胎儿心房和心室与动静脉的连接状态胎儿,并确定胎儿心脏中房间隔与室间隔是否完整,并辅以彩色多普勒检测二尖瓣、三尖瓣、心房和心室的血流情况,对异常血流须及时进行排查。在孕妇产后(或终止妊娠后),对胎儿进行检查,并与产前筛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准确度(%)=筛查 CHD例数/实际CHD例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5.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的1 000例孕妇中,产前筛查出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漏查1例,准确度为75.00%;分别为室间隔缺损1例,肺动脉瓣狭窄伴右室发育不良2例,三尖瓣下移1例。对照组的1 000例孕妇中,产前筛查出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漏查4例,准确度为 25.00%;分别为室间隔缺损2例,肺动脉瓣狭窄伴右室发育不良 1例,三尖瓣下移2例,三房心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筛查结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作为先天性遗传病的一种, 发病率约为 0.8%,影像了新生儿的正常生活及产妇和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增加社会负担[3]。因此,在妊娠期早期及时筛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提前终止妊娠,对优生优育的广泛普及意义重大,值得深入研究及探讨。随着近些年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CHD在产前检查中的普遍推广成为了可能。超声筛查能够较为清晰的显示心脏内心室、房间瓣、心室间隔和大中血管等基本结构状态和活动情况,直观清晰地提示胎儿的心脏状态,对严重CHD具有极大的诊断价值[4]。此外,三血管切面为超声检查中较容易获得的切面图像,将超声探头于心尖四腔心切面的基础上朝头侧平行移动即可。其的广泛应用扩大了大动脉及左右室流出道的解剖信息量,进而提高CHD的筛查准确率[5]。另一方面,胎位限制及过大的血流束夹角均对诊断有一定程度的干扰,且其仪器和技术经验依赖性较明显,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次研究中,试验组的超声筛查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B超准确率,表明超声检查在CHD的筛查中准确率极高,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与推广。可惜的是,本次研究中,异常胎儿样本数量过少,下次可增大样本容量,以便深入讨论并细化研究结果。综上所述,科学有效的胎儿心脏超声筛查有助于诊断胎儿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状态,准确度高,无创,可行性高,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检测中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 谢怀益.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3):177.
[2] 唐宏伟.胎儿心脏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2,31(8):177.
[3] 刘 慧.胎儿心脏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5):762.
[4] 李 恒.胎儿心脏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6):30.
[5] 袁勇卫.应用胎儿心脏超声对先天性心脏病检测的价值评价[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9):1518.
[收稿日期:2014-04-13 编校:潘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