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684次
作者:崔翠英, 刘小浩, 纪虹, 彭妙, 张俊峰,卢争鸣, 邓少颜, 张泽华, 徐晖, 卓宝贤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眼科, 广东 珠海 519000 【摘要】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93例经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过的青光眼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3个月后评估干预效果,并与干预前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青光眼患者的遵医率提高,再次发病率降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对于提高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 社区护理 青光眼 生存质量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Glaucoma
CUI Cui-ying, LIU Xiao-hao, JI Hong, et al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uhai City, Guangdong Zhuhai 519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glaucoma. Method: We conducted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93 patients with glaucoma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by comparing the patients’ life qual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glaucoma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ith a higher rate to follow the direction of doctors and a lower rate of recurrence after the intervention (P<0.05). Conclusion: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is an effective caring model to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glaucoma. Key words: Community nursing; Glaucoma; Life quality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是位列全球第二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1~3]。青光眼虽可致盲,但只要早期发现,合理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终生保持有用视功能。我干预组成员于2006年5月至8月对社区93例青光眼患者实施3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已确诊为青光眼,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过的青光眼患者93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8例(62.37%),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0例(32.2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5例(5.38%);年龄18~82岁;性别:男40例(43.01%),女53例(56.99%);婚姻状况:已婚87例(93.55%),未婚6例(6.45%);文化程度:小学7例(7.53%),中学51例(54.84%),大学35例(37.63%);在职情况:在职36例(38.71%),不在职57例(61.29%);疾病特征:单眼视力损害27例(29.03%),双眼视力损害66例(70.97%)
1.2 干预内容:①认知干预:给予青光眼相关理论知识指导,授课内容为眼球生理解剖结构,青光眼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护理;青光眼常见诱发因素和保健知识;抗青光眼常用药物的作用机理,用法及注意事项等。②心理干预:形式包括集体心理治疗和个体心理治疗,告知患者焦虑、忧郁、恐惧、情绪激动、易怒等负性心理状态是青光眼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针对个体不同的心理状态,作心理评估,给予一定的心理指导和行为训练,指导患者自己学会控制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③行为干预: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滴眼药方法,正确的眼球按摩方法,指测眼压及自我监测视功能的改变(如视力有否骤降、暗点或暗区的出现或扩大、虹视等),注意眼胀、眼痛、怕光、流泪等不适症状。指导患者生活要有规律,避免劳累和各种诱发因素的刺激,适量运动。讲解控制饮食、饮水、戒烟及戒酒对青光眼的重要性。④对家属的干预:给予和患者相同的干预内容。
1.3 护理干预组成员:眼科博士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临床实习硕士研究生1名,护理师以上眼科护理骨干若干名。
1.4 干预方法
1.4.1 群体健康教育:由眼科博士、专家和眼科专职健康教育护士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讲课,每周1次,每次1h,连续6周(讲课内容见“干预内容”)。并张贴专栏,免费发放有关青光眼知识的相关资料、图片、各类小册子,同时可分组讨论交流。
1.4.2 个别指导和跟踪随访:面对面指导、电话、信件和家访等。对93例干预对象建立档案,科内设登记本,记录患者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病情现状。每名患者与固定的护理干预组成员保持经常联系,每月进行2次家访并发放病情追踪卡,患者可随时来电咨询或反馈自己病情现状,干预者可依据病情再次进行宣教并修改干预方案。
1.5 干预效果的评价:①遵医率及再次发病率作干预前后的比较;②QOL评定量表:采用于强等[4]编制的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的QOL评定量表,包括症状与视功能、身体机能、社会活动、心理活动4个方面20个指标,每个指标分为4个等级,依次由低到高反映功能由好到差。其中症状与功能由8个指标组成,身体机能、社会活动和心理活动各由4个指标组成,每个指标计0~4分,每个方面中所有指标分数相加得到方面分数,将问卷中所有方面的分数相加得到问卷总分,最后分别进行线性转换,成为0~80分,分数越高,反映生存质量越好。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坚持用药、定期复查、避免诱发因素、自我检测等遵医行为有改善,遵医率提高,再次发病率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遵医率及再次发病率比较 (略)
2.2 生存质量提高:在症状与视功能、心理活动、社会活动、身体与机能和总体QOL在干预前后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2 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生存质量得分比较(略)
3 讨论
3.1 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遵医行为,提高遵医率,降低再次发病率。治疗的医从性包括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和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5]。青光眼是一种非根治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临床表现复杂,而且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问题难以克服[2,6,7]。特别对于一些无法用手术方法治疗的难治性青光眼,使用药物将眼压控制在“靶眼压”是治疗的关键。本组在干预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青光眼患者对药物的频繁使用产生厌恶,或由于药物的使用引起副作用令他们失去信心而自动停药。通过认知干预,给予患者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大多数患者都能理解青光眼的治疗是长期性的,提高对用药的依从性,并掌握药物使用后的效果及副作用的观察方法。采用有个性化和以人为本的社区护理干预方式,使医患关系由原来的主动—被动型转变为共同参与型,增强了患者对治病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到医院看病是患者找医生,社区护理干预是医护人员主动找患者,使患者感到被关心和被爱护,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直接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
3.2 社区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了好的遵医行为,依时用药,定期复查,使眼压控制在理想范围,保护视神经,使视功能不受损害,视力不下降,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姜丽萍等[8]对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调查,结果表明:视力因素是生存质量的显著决定因素。①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基础。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大部分患者都能掌握一定的青光眼相关理论知识,并明显提高了用药及监测等自我护理能力②心理干预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彭清华等[9]研究发现: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A型性格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杜明艳等[10]研究表明:青光眼患者有特殊的个性特征,往往有沉重的心理压力,性情急燥、易怒;Grom[11]1981年研究指出:青光眼患者比正常人偏于忧虑和紧张。针对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特征,给予一定的心理指导和行为训练,对提高其生存质量是很有必要性[12]。③对患者家属的干预是降低青光眼发病率和提高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方向,国内外专家研究表明[3,5,13]:青光眼具有家族史,青光眼患者家属是高危人群。通过对患者家属给予同样的干预内容,使这类高危人群掌握青光眼的知识,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做到无论有无主观症状,都定期到专科医院检查,能有效地预防青光眼的发病。同时,通过对患者及家属共同实施护理干预,使患者的家庭建立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使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中,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国专家呼吁:要加强青光眼的防治宣传教育和普及,大力开展青光眼流行病学研究,进行青光眼家系的调查与收集工作,加强青光眼诊疗基地的建设[5]。社区护理干预对于青光眼的防治和提高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Foster PJ, Johnson GJ. Glaucoma in china:how big is the problem[J]. Br Ophthalmol, 2001,85:1277-1282.
[2] 葛坚.青光眼防治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6):321-324.
[3] 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M].中册.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7.
[4] 于强,李绍珍.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1997,33(4):307-310.
[5] 葛坚.我国近五年青光眼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710-716.
[6] Cordeiro MF, Chang L, Lim KS, et al. Modulating conjunctival wound healing[J]. Eye, 2000,14:536-547.
[7] Khaw PT, Chang L, Wong TT, et al. Modulation of wound healing after glaucoma surgery[J]. Curr Opin Ophthalmol,2001,12:143-148.
[8] 姜丽萍,瞿佳,王爱荪.青光眼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2):896.
[9] 彭清华,朱文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A型性格的调查[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11(1):45-47.
[10] 杜明艳,刘福源.青光眼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及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29.
[11] 王金道,刘男.临床疾病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1994.389.
[12] 杜明艳,刘福源.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12-414.
[13] Ge J Zhuo Yh Guo Y, et al. TIGR gene mut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 a in GZ. I pedigree in China[J]. Chin Med,2000,113: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