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后血液指标的变化
发表时间:2015-02-26 浏览次数:1352次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抢救血小板减少或功能不全等所致出血的危重患者时,不可缺少的—种治疗手段。单采血小板由于疗效好、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少而被临床医生更多地选用[⒈3]。单采血小板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献血者体内血液学的改变。为进一步观察长期捐献血小板对机体造成的影响,笔者回顾分析了本单位长期机采血小板者外周血液的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对象2011年5月~2013年5月,本血站47名固定机采血小板捐献次数达5次以上的献血者,年龄26~45周岁,平均(352±4.6)岁。献血者均符合卫生部颁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采集前均预防性服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液。
2 方法
2.1主要仪器与试剂MCS+血细胞分离机及995E一次性密闭式管道(美国Haem°ntks),血细胞计数仪(日本sysmex),抗凝剂ACDA(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2 血小板采集方法全血流速采血80ml还血(80×5)ml,离心速度5500r/min,抗凝剂为ACDA,与全血比例为1:11。终点采集量设定为2.5×10ll/L。血小板采前计数、身高、体重、性别、血细胞比容在采前输人,并将血小板预定目标值固定为2.5×10ll/I'。
2.3 标本采集与检测口服葡萄糖酸钙前,抽取静脉血为采前标本,分别检测: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
结果
按机采次数不同分类的4组单采血小板者在3年中第1次与最后1次单采前血液学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见表1~4。4组单采血小板者第1次与最后1次单采前血液学指标变化不明显,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在数值上有一定的降低,而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在数值上有一定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血小板在fl液循环中的平均/I命为7~9d,捐献机采血小板7d后体内血小板数即可恢复正常,2周后可再次捐献机采血小板、每年不大于24次。国内泊学者报逍,唯采后比中采前血液学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是造血系统对血小板的丢失产生协同作用,导致三系代偿性短暂增高,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和适应性反应,目前我们单位每次机采血小板不仅分离一部分血小板并且提取h0毫升血浆,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以及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许多人担丿山机采血小板者免疫功能会短暂性的降低。本文研究发现,献血者多次单采后较第一次单采前PI'T,RBC、WBC血液学指标均不同程度略有下降(p>0.05).MPV和Pr)W不同程度略有上升(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献晚员多次采桀血小板后血常规改变不显著,这说明按照国家规定的问隔期捐献血小板并不影响献血者的健康状况。但是本文中对于捐献次数大于16次以上的献血者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童,长期动态的观察献血员血常规恢复情况。对于机采血小板者体检和血液检查以及捐献血小板间隔期均必须严格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这样才能全面反映机采血小板对献血员健康状况的影响情况。
参考文献
l 赵宏祥,汪玲,胥琳琳,等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对其血清生化指标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1):1199-1200
2 易筱荣单采血小板与浓缩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5):18881889,
3 葛健民,赵宏祥,黄宏亮,等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后外周血小板数恢复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ll,2(8):685-686,
4 李廷俊,江顺琴,沈文英潮汕地区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相关血常规的分析EJ彐。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22(2):92-94,
5 曾晓悦,反复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4):409。
6 谢旭桥连续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变化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⒛13,11(10):130131
7 姚根宏,赵广超,栾建凤,等,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员血常规的影响[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4(4):216217
8 吕海军,郑东,于杰,等.无偿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血液学指标的变化[J]中华全科医学,2009,7(1):5455.
9 赵凤绵,孙晓红,孟趁乔,等单人份血浆悬浮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对比研究河北医药,2013,35(5):768769.
(收稿日期:⒛140205)
(本文编辑: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