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治疗中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5-05 浏览次数:707次
目前,医学技术发展迅猛,抗心律失常药物呈现多元化,常用于该疾患的药物主要有盐酸胺碘酮片、心律平片、盐酸普罗帕酮片以及氟卡胺片等。因心律 失常患者的发生机理较为复杂,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临床中选取药物必须先做全面考虑,正确掌控药物的剂量尤为重要[1]。我院对40例心律 失常患者使用胺碘酮片或心律平片进行治疗并对比两种药物的服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 收治的4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研究组各为20例。其中,对照组男9例,年龄25~73岁,平均(54±7.5)岁,女11例,年龄 24~76岁,平均(56±5.5)岁;研究组男10例,年龄23~72岁,平均(52±3.5)岁,女10例,年龄25~71岁,平均(51±2.5) 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病程为5~9年。两组心律失常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心律平片进行口服,患者首服以150mg为准,每间隔8h重复使用一次,连续服用一周[2]。待患者病情因药物反 应产生效果后,将药物每次使用量降至为100mg,同理,每隔8h重复口服一次,为巩固疗效,连续口服四周。研究组:使用胺碘酮片进行治疗,根据药物特 性,患者服用剂量与每次服药间隔时间以每周进行调整为准。服用第一周,患者首次以200mg为准,每间隔8h重复口服一次;服用第二周,患者每间隔12h 口服胺碘酮一次,剂量为150mg;服用第三周,患者每天仅需服药一次,剂量为100mg,服用5d,在本周需停药2d[3]。
1.3 观察指标:分别对 两组患者服用药物前后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进行检测,采取抽血检验的方式进行。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 析,数据选择(x±s)表示,两组比较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药物效果优于对照组,证实了胺碘酮有效降 低心律失常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服用药物前后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对比(x±s)
组别
例数服药前(mg/L) 服药后(mg/L)药物总效率(%)
对照组 20 19.12±3.10 13.07±2.18 74.05%
研究组 2019.28±3.15① 7.12±2.15① 90.14%①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研究组服药前,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为(19.28 ±3.15)mg/L,对照组为(19.12±3.10)mg/L;研究组服药后,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为(7.12±2.15)mg/L,而对照组的则为(13.07±2.18)mg/L,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药物总效率高达90.14%,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3 讨论
据医学证实人体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提高,导致心律失常的机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控制人体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是最有效预防心律失常的措施[4]。
现阶段,抗心律药物种类繁多,因药物具有的特性不同,临床中使用不同的抗心律药物需根据其特性掌控服药剂量与每次服药间隔时间,使药物充分发挥效力。我院对40例心律失常患者给予盐酸胺碘酮片或心律平片进行治疗,于临床上都获得了效果,但研究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降低得较为明显,药物效力显著,对照组与其进行对比,药物总效率仅为74.05%,与研究组存在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我院对40 例心律失常患者使用盐酸胺碘酮片或心律平片进行治疗都获取了疗效,但因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药物总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高达90.14%,进而证实了盐 酸胺碘酮片在临床上具有极高应用价值。因此,我院提倡各医院使用胺碘酮药物降低心律失常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
4 参考文献
[1] 胡国豪. 静脉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J].山东医药,2010,10(02):108.[2] 梁海军,陈永生,雷 励,等.胺碘酮 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32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5(10):123.
[3] 张晓红.静脉使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疗效 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13(12):154.
[4] 王玉球.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 南,2011,5(12):147.
[收稿日期:2013-12-09 编校:李兵/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