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女性抑郁症临床治疗研究

发表时间:2014-09-28  浏览次数:1493次

临床上对于抑郁症患者多采取药物进行病情的控制,并辅以一定的心理疗法。艾司西酞普兰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常规药物,其抗抑郁病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对 5-HT的再摄取,从而增强中枢5-羟色胺能神经的功能有关[1]。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该药物长期服用会给患者带来足够的药物依赖,但是停药之后的撤药反应在文献中并不缺乏[2]。认知疗法是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中,以人的自身认知过程对于情绪的影响为理论基础,并采取行为和认知性的技术来促使患者的不良认知行为,从而达到矫正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没有任何的不良反应[3]。探讨药物加认知疗法联合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女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抑郁症发作的诊断标准,年龄21~47岁,平均(36±9.6)岁,所有患者均排除物质性依赖、严重的身体疾病、哺乳妊娠、自杀企图和双相依赖。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病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初始服用艾司西酞普兰为10 mg/d,每天与早餐同服,2周之内依照患者的个人情况,将药物剂量调整至10~20 mg/d。以8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认知疗法,主要的内容包括:①构建和谐的治疗关系。②负性自动式思想的检验。③负性自动式思想的识别。 ④盘诘功能失调性假设。⑤功能失调性假设的识别。

1.3 疗效判断:采取HAMD表对两组患者在1周、2周、4周、8 周内的疗效进行评分。分值为0~3分,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比较。评定者上述量表均达良好一致性(Kappa值≥0.83)。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9.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开始之后,在1周、2周、4周、8周内,观察组的疗效均好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从两组的不良反应上比较分析。观察组不良反应3例,占8.57%;对照组不良反应4例,占11.4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抑郁症是都市人群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现代女性由于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容易导致抑郁症患症的发生[4]。从性别上而言,女性罹患抑郁症的几率是男性的2 倍以上,这个和女性的“多愁善感”特质有一定的联系,女性在生活上更为注重情感生活和情感需求,过度的情绪压抑和不能及时排解是导致忧郁症形成的主观因素[5]。在临床的治疗上,往往采取的是适合的心理辅导再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但是精神科药物往往存在较大的药物不良反应,撤药反应或者病情反弹,由于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性的精神科疾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容易呈现出药物依赖性的反复。因此单纯采取药物治疗并不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式。本文采取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相比较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了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上,采取认知疗法辅助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治疗比单独采取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有着更好的优势,认知疗法的采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患者对于药物精神上的依赖,并对于治疗的效果有着一定的巩固作用,同时针对患者在治疗的后期对于其病情复发的控制和降低复发率上,有着较好的效果[6-8]。在治疗的周期上,采取联合的疗法比单纯的药物疗法更具有时间上的优势,起效更快,这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加快缓解抑郁的程度上,都有着较大的优势[9-10]。综上所述,针对女性抑郁症患者,采取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疗法对于病情的治疗更为有效。

4 参考文献

[1] 林 卫,吴爱勤,万 好.认知行为治疗对伴有躯体症状抑郁症的疗效对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0,30(1):2. [2] 王维扬.阿立哌唑治疗抑郁症的增效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24(1):1.

[3] 李 涛,陈思宇.艾司西酞普兰与阿普唑仑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对照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1,18(1):1[4] 邓方渝,许 可,王得燧.艾司西酞普兰与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31(1):22.

[5] 刘重阳,胡国华,姚 升.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惊恐障碍对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09,30(1):10.

[6] 朱 艺.抑郁症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9(1):2.

[7] 杨大梅,魏秋菊,闫玉秋.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7,28(1):6.

[8] 张桂平,刘 勇,王 精.健康教育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J].中国实用医药,2009,30(1):1.

[9] 殷烈青.健康教育对产褥期妇女抑郁情绪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19(1):20.

[10] 褚菊菜,戴喜玲.自我管理教育对缓解期抑郁症患者的影响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0,31(1):6.

[收稿日期:2014-06-14 编校:朱林]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