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与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2-12-19  浏览次数:1278次

作者              作者单位

王卫华  河北省保定市,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0月至2002年4月我院连续住院的精神患者364例,其中男210例,女154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4±12)岁;病程:10 d~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364例患者中精神分裂症246例(67.6%),心境障碍70例(19.2%),癫痫14例(3.8%),精神发育迟滞11例(3%),其它23例(6.3%)。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①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等;②既往史内容:自杀行为史、脑外伤史、酒精滥用史、精神病住院用药史、家庭精神病史、生活事件等;③自编攻击行为调查表:包括攻击行为的发生时间、对象、次数、原因和严重程度等[3]。

1.2.2 精神症状:根据现症检查和文献资料编制,包括幻觉(评论性、命令性、争论性幻听)、妄想(被害、关系、嫉妒、自罪妄想)、悲观抑郁、被控制体验、易激惹、冲动行为等18条症状,按0和1两级评分。

1.2.3 生活满意度量表:根据国外同类多表编制,共13个条目,0~5六级评分,正向评分1,0表示不适用该条目,采取自评方式。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364例患者有134例(36.8%)存在攻击行为,为有攻击行为组,其中男89例(66.4%),女45例(33.6%),无攻击行为组为230例(63.25),其中男121例,女109例,2组发生攻击行为男多于女(P<0.05)。婚姻方面,未婚者易发生攻击行为(P<0.05)。文化程度方面,文化程度低者易发生攻击行为(P<0.05)。在职业、年龄方面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有攻击行为组与无攻击行为组在住院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者在入院方式方面,被强行住院者易发生攻击行为(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略)

2.2 攻击行为与疾病类型 有攻击行为组精神分裂症94例(70.1%);心境障碍21例(15.7%);其他类型19例(14.2%)。无攻击行为组精神分裂症140例(60.9%);心境障碍63例(27.4%);其它类型27例(11.7%)。在发生攻击行为的患者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相关因素比较 除家庭精神病史外,其他既往攻击行为、重大生活事件、自杀行为史、酒精滥用史、妄想、悲观抑郁、生活满意度总分等7个因子在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表2 2组相关因素比较(略)

3 讨论

研究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攻击行为相关因素来预测和控制精神患者的攻击行为。本研究发现,医院中许多护士都担忧暴力,并要求管理部门为安全起见而实施更多的控制。然而,潜在问题是如果不断的加强控制,暴力就会增加,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所以要鼓励护士重点应放在暴力发生前,预防可能发生的暴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既往攻击行为史,自杀企图史等是较好的预测因子。人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当个体有攻击行为史时,就容易掌握其过去的行为模式,以及其攻击行为产生的相关因素[4,5]。人体如果早年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由于模仿而形成越轨的观念系统,以致产生各种越轨行为包括攻击行为,并不断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得到强化。同时这也使得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缺少足够的应付资源,常以攻击行为作为应付方式,因而有较多的攻击行为史。如果这些个体以后又患有精神疾病,进一步破坏个体的自控力和现实检验能力,主观上难以感觉到社会支持,加上精神症状本身的直接影响,使得促发因素占主导地位。这时如果遇到一些情景如生活事件、饮酒等,患者就极易产生攻击行为。

本研究还发现,一些患者的攻击行为是由工作人员而诱发,与国外一些研究相类似[5]。患者一般声称是受了其他患者的取笑或被医务人员激怒而导致冲动的,而工作人员则多称患者的攻击行为并无明显原因;换句话说,工作人员可能不太了解导致患者冲动的“扳机”事件。首先,工作人员较其他患者更易成为攻击对象;其次,工作人员受到攻击的机会并不是均等的。因为攻击通常发生在强制患者入院或约束激动不安的患者时,而缺少经验和缺乏训练的工作人员则更可能导致冲动发生并受到攻击。也有人认为工作人员的态度可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6,7]。

4 护理措施

4.1 热爱本职工作,精通精神医学专业知识,改进服务态度。树立良好的总体氛围,调整工休关系,使患者感到休养生活宁静、舒适和愉快,这对改善和消除患者的攻击行为非常重要。经验证明,有规律的生活和作息对患者有益,每日安排适当时间的工疗、娱疗和学习活动也很必要。

4.2 加强责任心和警惕性,注意巡视病房,掌握每一患者的思想动向和行为表现,善于预见不安全因素,做到遇事果断、机智灵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8]。

4.3 掌握好与患者接触的艺术,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姓名、年龄、职业、病情、治疗和护理,以便在接触时区别对待。此外,还要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以便在接触交谈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创造融洽的气氛。

4.4 认真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许多患者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常敏感多疑、易激惹。因此,工作人员不要在患者面前议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不要当着患者议论病情和预后,对病的隐私要保密,应用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对患者进行疏导、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9,10]。

4.5 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人员要善于观察患者的言语、表情、动作和行为,早期发现患者的思想变化,预防攻击和冲动行为。及时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防止自杀、伤人、毁物等。对恢复期或出院的患者,应做好心理护理和家属工作,注意观察情绪变化,及时疏导,防止意外发生。

4.6 做好社会安排,住院期间即应与家属、朋友、工作单位取得联系,为患者提供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从而为其出院后疗效的巩固取得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金荣,陈有福.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病理心理初探.中国民康医学,2004,16:305.

2 赵秀荣,刘金文,刘涛.精神病人对医务人员攻击情况的调查.河北精神卫生,1996,9:99.

3 王小平,杨德森,李凌江,等.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2023.

4 翟书涛.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评定和处理.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5355.

5 Davis S,谢斌.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3538.

6 李植荣,黄玉琴,郭素贞.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8,8:189.

7 张秀贤,黄旭.精神病科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和防范.河北精神卫生,1991,4:6769.

8 杨珍珠.精神病人的夜间观察和护理.山东精神医学,1994,17:40.

9 张英贤,刘荣,黎兰新.精神科护理展望.上海精神医学,1995,7:267.

10 刘青礼,唐岩.病室规模与暴力行为.上海精神医学,1991,3:16917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