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轮多发环状肉芽肿
发表时间:2014-10-15 浏览次数:1307次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3岁。因双侧耳轮多发性小结节伴触痛3年于⒛13年4月18日来江苏盛泽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3年前双侧耳轮出现小结节,逐渐增多,天气寒冷时触痛明显,四肢、躯干未见皮疹。在外院就诊未能明确诊断,予外用药物治疗(诊断及具体用药不详)无效且皮损增多。患者因皮疹明显增多2个月,并有触痛感来本院就诊。患者平素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耳轮十余枚米粒至黄豆大结节,表面光滑,与皮下组织有黏连,无破溃(图1),质稍硬,触痛明显,躯干及四肢未见任何类似皮损。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正常,尿酸阴性,胸部Ⅹ线检查无异常。耳轮皮下结节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基本正常,真皮中下部见栅栏状分布的肉芽肿,中央胶原变性坏死,周围有栅栏状分布的上皮样细胞及组织细胞(图2A、B)。阿新蓝染色示中央变性胶原阳性(蓝绿色×图2C)。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诊断为环状肉芽肿。选取2个结节予以复方倍他米松(得宝松)各0.2mL局部封闭治疗,2周后所有结节消退,未见明显瘢痕,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2讨论
环状肉芽肿最早由Fox报告,并指出环状皮疹为本病的特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外伤、机体代谢紊乱、蚊虫叮咬、日晒及病毒感染等有关四。追问病史,本例患者长期从事野外工作,工作之前无类似皮损出现,长期野外生活受炎热、寒冷等外界刺激引起的可胄旨眭较大,但具体机制及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环状肉芽肿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泛发型、皮下型、穿通型、斑块型、丘疹型和线状型等,而局限型为临床最常见回,皮疹好发于小腿伸侧、手足背、踝部、臀部,偶见于头皮、眼睑、眶周、掌跖及耳轮等部位㈣。本例患者为皮疹单发于耳轮部位,且皮疹表现为米粒至黄豆大结节,查找国内文献(万方及维普网),未见有此类病例报告,检索Pubmed,目前国外只有4篇类似报道l·zl,其皆与本例临床表现相似,都发生于耳轮部位,但其中2例环状肉芽肿患者皮损表面稍有破溃。
本例患者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栅栏状肉芽肿改变,需与类脂质渐进坏死、类风湿结节等鉴别。后2种疾病组织病理上都可表现为栅栏状肉芽肿,但与环状肉芽肿相比,类脂质渐进坏死病变部位一般较深,通常在真皮的中下部,胶原纤维完全变性,坏死明显,在变性的胶原纤维之间一般没有明显的黏蛋白沉积闯。类风湿结节多发生在受压部位的皮下,表现为单个或数个界限清楚而不规则的胶原纤维变性区,呈均质性红染,周围有栅栏状的组织细胞环绕,黏蛋白染色阴性。本病临床表现上需与痛风结节、结节性耳轮软骨皮炎、耳轮多发性栗丘疹等相鉴别,后三者都可发生于耳轮,痛风结节表现为黄色或乳白色坚硬结节,患者血尿酸水平普遍增高,病变的中心无变性的胶原纤维,而是尿酸盐结晶网。结节性耳轮软骨皮炎临床表现为米粒至黄豆大的小结节,有粘着性鳞屑或结痂,揭去痂皮后可见小破溃,组织病理改变为病变部位有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可见栅栏状肉芽肿改变,但黏蛋白染色阴性.栗丘疹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型,继发性型可发生于耳轮,数目常较多,但临床常表现为白色丘疹,表面光滑,似米粒埋于皮内,用针挑刺,可有皮脂样物排出,其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样囊肿。
本病治疗有多种方法,疗效各异。部分环状肉芽肿患者的皮疹可自行缓解,皮损顽固的患者经局部外用或注射糖皮质激素、划痕疗法、冷冻、手术切除常可取得满意疗效。本例患者给予得宝松局部封闭治疗,结节消退,疗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