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0例临床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28  浏览次数:672次

  作者:徐长江 张昕   作者单位: 100039 北京,解放军第302医院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成人较少见。由于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和误治。现将我院2002年~2005年6月收治的30例成人传染性单核增多症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8~41岁,其中18~20岁23例,21~30岁4例,31~40岁2例,>40岁1例。

  1.2 临床症状 全部患者均有发热,其中高热13例,中等发热15例,低热2例;热程<5天 3例,6~10天 13例,11~20天 11例,21~30天 1例,>30天 2例,其中1例发热最长时间为40天,另有1例发热3天后体温自行恢复正常,3天后再度发热,持续3天。咽痛18例;咳嗽3例;乏力、纳差4例;尿黄3例;头痛5例,呕吐3例。在所有患者中有2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起病,7天后出现上述症状。

  1.3 临床体征 皮疹7例,皮疹伴瘙痒者4例,其中丘疹1例,猩红热样皮疹2例,其他均为斑丘疹,表现为全身皮肤分布,面部少;扁桃体见脓性分泌物16例;双眼睑水肿1例;浅表淋巴结肿大26例,其中颈部淋巴结肿大18例,颌下淋巴结肿大10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8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5例,腋下淋巴结肿大2例;肝大5例;脾大9例;肝脾均肿大4例;腹水1例。

  1.4 实验室检查 外周白细胞总数升高18例,最高28.6×109/L,降低2例,最低2.1×109/L,正常10例;共23例检查异型淋巴细胞,有异型淋巴细胞17例,未见异型淋巴细胞6例;<10%3例,>10%16例,最高为42%。有血小板降低3例,为轻度降低,结果在9.0×109/L以上。有肝功损害28例,表现为胆红素升高者3例,总胆红素均<50μmol/L,28例均有不同程度转氨酶升高,其中8例ALT在100~200u/L之间,13例在200~400u/L之间,7例>400u/L,最高为887u/L。

  有肾功损害3例,表现为肌酐轻度升高。

  1.5 确诊依据 1例经淋巴结活检确诊,其他29例均为抗-EBV IgM阳性。

  1.6 治疗方法及转归 所有患者均使用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有肝脏损害者加用保肝、降酶治疗,所有患者均以治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

  2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以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为特征。检测血清抗EB病毒IgM阳性可确诊[1]。

  由上述特点看,成人传染性单核增多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累及多个脏器,容易误诊和漏诊,如由于早期有发热、头痛、扁桃体炎表现,易误诊为上感、化脓性扁桃体炎;当突出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时易误诊为淋巴结炎、淋巴瘤;当有乏力、纳差、尿黄,化验肝功转氨酶明显升高时易误诊为肝炎;当有发热、头痛、肾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总数升高时可误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等;另外由于该病皮疹多种多样,也可误诊为猩红热、风疹等,导致该病早期不能得到及时诊治,病程延长,病情加重。

  造成该病误诊的原因可能包括:(1)临床医生问诊及查体不认真细致,仅根据某些特点轻易得出结论。(2)有些医生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既往工作中从未见过该病。(3)对外周血白细胞结果不仔细分析,仅看到总数的升高,未注意淋巴细胞比例。(4)检验科医师对末梢血异型淋巴细胞认识不足,未能正确识别异型淋巴细胞。

  因此,对于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伴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有异型淋巴细胞、肝功损害的患者,应高度警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时进行特异性检查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2-35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