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STD门诊104例女性外阴部损害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9-06  浏览次数:618次

  作者:孙东玲   作者单位: 222006江苏省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目的 了解女性外阴部损害的临床表现,以明确其鉴别诊断。方法 选择本中心STD门诊有外阴部损害的女性患者,经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结果 STD门诊女性外阴部损害中性病性损害82例,非性病性损害22例。结论 STD门诊女性外阴部损害占一定比例,值得重视,应明确其鉴别诊断,减少误诊发生。

  关键词 女性 外阴部损害 鉴别诊断

  近年来,随着性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女性外阴部的性病性损害已被大多数临床医生所重视,但对女性外阴部的非性病性损害的认识还不足。现将我 中心STD门诊2001年6~12月间收治的104例有外阴部损害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以明确其鉴别诊断。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STD门诊2001年6~12月间收治的有外阴部损害的女性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经分类总结用于临床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本观察的104例患者中,性病性损害有82例(78.8%),年龄18~38岁,平均28岁,均有不洁性生活史;非性病性损害22例(21.2%),年龄24~63岁,平均43.5岁,均无不洁性生活史,见表1。表1 104例女性外阴部损害分类

  2.2 疾病分类 82例性病性损害中,硬下疳6例,扁平湿疣7例,尖锐湿疣63例,生殖器疱疹2例,淋球菌性前庭大腺脓肿4例,这4例患者同时伴有淋球菌性宫颈炎,见表2。在22例非性病性损害中,神经性皮炎2例,绒毛状小阴唇12例,粟丘疹1例,毛囊炎1例,外伤性血肿1例,Behect′s综合征1例(该例病人同时伴有口腔溃疡、下肢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等症状),接触性皮炎4例,为接触外用药品及某些外阴洗液所致,见表3。表2 82例女性外阴性病性损害分类

  3 讨论

  从本观察发现,女性外阴部损害中性病性损害有82例,占78.8%;非性病性损害有22例,占21.2%,这说明了STD门诊中非性病性损害也占一定比例。因此,从事性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明确这些损害的鉴别诊断,避免误诊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精神压力。表3 22例女性外阴部非性病性损害分类例数 构成比(略)性传播疾病引起的外阴部糜烂-溃疡性损害梅毒、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和生殖器疱疹 [1],其中梅毒包括一期的硬下疳、二期的扁平湿疣或糜烂性丘疹、三期的树胶肿性溃疡,临床上较常见硬下疳。

  典型的硬下疳有以下几个特点:(1)触诊时有软骨样硬度;(2)无压痛或自发痛(无继发感染时);(3)损害数目通常仅为1个;(4)损害表面清洁;(5)不经治疗可在3~8周内自然消退,不留痕迹或仅留有轻度萎缩性瘢痕 [2]。取糜烂面分泌物作暗视野检查可查见大量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可加以证实。硬下疳出现1周后可出现一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扪之坚实光滑,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热,不化脓,穿刺液中含梅毒螺旋体。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治疗不充分或消退不全常导致硬下疳症状不典型,也应注意鉴别。而一些非性传播疾病引起的外阴部糜烂-溃疡性损害,如糜烂性溃疡及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由于局部应用刺激性化学药物所致的红斑、糜烂、溃疡及大阴唇、阴阜部毛囊处发生的毛囊炎,当脓液排出后留下的小溃疡面等,均可依据其特征而与性病性损害加以鉴别。性传播疾病引起的外阴部非糜烂―溃疡性损害有梅毒硬下疳的早期、二期梅毒的丘疹及鳞屑性损害、三期梅毒的结节性树胶肿性损害、生殖器疣、阴虱等 [1]。在本观察中最常见的性病性损害为尖锐湿疣,为63例占76.8%,而非性病性损害为绒毛状小阴唇,为12例占54.5%,这两病极易混淆。在本文的12例绒毛状小阴唇中就有10例曾在外院误诊为尖锐湿疣。绒毛状小阴唇的典型皮疹为粟粒状粘膜色或淡白色至浅红色小丘疹,表面光滑,密集呈鱼籽状或绒毛状外观,在小阴唇中部或下1/3处可聚集成疣部分为丝状、指状或息肉状突起,该病患者无性乱史,不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史,配偶也无类似病史病期一般较长,用5%醋酸涂布后不发白 [3],借此可与尖锐湿疣相鉴别。另外,和上述疾病应加以鉴别的还有一些癌前期疾病和恶性肿瘤、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早期未破时、化脓性感染和毛囊炎未破溃时、慢性皮炎等。还有一些良性肿瘤等也可发 生于外阴部,应注意鉴别。

  参考文献

  1 邵长庚.生殖器部位的非性病性损害.中华皮肤科杂志,1988,21(1):59-61.

  2 叶干运,徐文严,邵长庚,等.性传播疾病.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8,5.

  3 王文氢.女性假性湿疣.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9(4):239-25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