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小腿花斑癣1例

发表时间:2011-07-14  浏览次数:586次

  作者:高海生

  【关键词】 花斑癣

  花斑癣俗称汗斑,是由糠秕马拉色菌所致的一种慢性浅表性真菌病。以散在或融合的色素减退或增深的糠秕状脱屑斑为其临床特征,抗真菌治疗有效。但临床尚须与炎症后色素沉着鉴别。本文就花斑癣的临床变型做了简要叙述。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40岁,2002年8月25日来诊。2年前发现右小腿甲盖大浅褐色斑,以为“灰斑”未介意,斑渐扩大,色亦变深,擦洗不掉,搓有糠秕样鳞屑脱落,平素无感觉,出汗时有痒感,夏重冬轻。曾自行外用皮炎平、达克宁未愈。既往胸前患过花斑癣,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小腿(胫)内侧见约12.0cm×4.0cm大黑褐色斑片,其中圆点状褐斑以毛孔为中心散在分布和融合成片。覆少许糠秕样鳞屑,易刮落,皮损无炎症反应,界清楚。血常规正常。真菌学检查:标本直接镜检见群集的卵形厚壁孢子(亦见芽生孢子)及微弯短棒状菌丝;培养:三个标本(同一试管斜面三处接种)23.1℃(8天)2%芝麻油沙保培养基上菌落为白色和黑色绒毛状丝状样,均呈卵形糠秕孢子相(只是黑色菌落较白色菌落带色深,孢子和菌丝均呈黑褐色,菌丝粗壮,有隔菌丝较多)。18.4℃(8天)小培养物显微镜下观察见棒状菌丝孢子柄长卵形厚壁小分生孢子,单生和簇生,部分菌丝有隔,粗菌丝呈黑褐色。鉴定为卵形糠秕马拉色菌。诊断:小腿花斑癣。给予12%复方苯甲酸软膏外用(2次/d),2周基本治愈,但未继续用药后复发。

  2 讨论

  花斑癣又称花斑糠疹或汗斑,世界各地均有发病,多见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我国南方地区患病者多见。一般好发于胸、背部,为一常见病。偶可累及颈、腋、腹、四肢等部位,并可有临床变型[1],如婴儿尿布部位的白色花斑癣(即寄生性脱色斑),成人双腋下花斑癣(呈对称性褐色斑片),手掌花斑癣(呈边界清楚的深褐色斑片)。本例40岁,男性,临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黑褐色斑片,发于小腿,一般花斑癣特征性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点状斑疹[2~4](即毛孔斑点现象),后小斑疹渐扩大,亦可互相融合成较大斑片,但在大病灶附近常有新生的斑疹出现。覆少许糠秕样鳞屑,易剥离,皮损无炎症反应,界清楚。常无自觉症状,偶有痒感。颜色可呈褐色、灰黑色、浅黄色等或白色、灰白色,有时多种颜色混杂,状如花斑。该病多见于成年男性,病程慢性,夏重冬轻,易复发。本例完全符合上述特点。结合真菌学检查和治疗效果即可确诊。本病临床应与小腿部炎症后色素沉着鉴别。后者皮损表现为(黑)褐色色素沉着斑(片),原因通常明确,常有急性和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史(有时初发皮疹或皮疹为时短暂,不曾为患者发觉),皮损无特征性“毛孔斑点现象”,真菌检查阴性,区别于前者。本病治愈后应延长治疗时间,否则易复发。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93-394.

  2 蔡永伟,许爱娥.花斑癣及其色素改变的研究.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29(3):182-184.

  3 吴志华,王正文,林元珠,等.皮肤性病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6-87.

  4 麻致中.现代皮肤病学提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90-291.

  作者单位: 236600 安徽太和,太和县赵集医院皮肤科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