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蜱叮咬伤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20  浏览次数:573次

  作者:张萍 作者单位:743000甘肃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 总结6例蜱叮咬伤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目的是提高大、中、小城市医师对蜱叮咬伤的诊疗。

  【关键词】 蜱叮咬伤 发热 淋巴结肿大 皮肤破损 抗炎抗过敏 预防蜱媒病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蜱叮咬伤患者6例,女5例,男1例;年龄:<12岁4例,12~18岁0例,>18岁2例;病人类别:住院患者3例,门诊患者3例;发病地点:6例均在农村感染,在杂草丛中活动史,其中农村患者3例,城市到农村短期工作和探亲3例;是否看见蜱体:6例明确看见蜱,均为家属自行摘除;距离蜱叮咬后就诊时间:1~7天3例,>7天3例;发病季节:3月3例,5月3例,7月1例;发病年份:2003年4例,2005年1例,2008年1例;首诊诊断:上感2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蜱叮咬伤4例。

  症状及体征:发热,高热4例,中等度热1例,无发热1例;心悸2例,该患者有高热,心肌酶部分项目升高;皮疹2例,1例为全身散在鲜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1例为蜱叮咬处周围红色皮疹;叮咬部位:5例为头部,1例为后腰部;叮咬伤口数量:5例头部叮咬伤患者为2处以上皮肤破损;1例为背部叮咬伤患者为1处皮肤破损;皮肤破损情况:5例头部伤者局部头皮软组织肿胀,肿大中央处均凹陷2~5mm,见蚕食样皮肤溃破,蚕食面积1~4cm2,并有黄色渗出物;浅表淋巴结:5例头部蜱叮咬伤患者,伤口淋巴回流区域淋巴结全部肿大,主要表现为耳后、颈部淋巴结,淋巴结约黄豆至花生大小,数量不等,质中等,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触痛明显,影响颈部活动。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WBC正常5例;%LYM升高6例;%MON升高3例,正常3例;%GRA正常3例,降低3例。尿常规未检验3例,检验3例,其中2例正常,1例BLD(+++),为全身皮疹的患者。心肌酶未检验4例,检验2例,2例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均升高,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正常。

  治疗:2例首诊上感患者,单纯抗病毒、抗炎效果欠佳,明确诊断后即给予青霉素,维生素C、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抗炎抗过敏治疗,局部伤口用碘伏、新洁尔灭、双氧水清洗,1日1次。50%硫酸镁局部湿热敷肿大的淋巴结,治疗3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淋巴结逐渐缩小。

  讨论

  蜱属蛛形纲,蜱螨亚纲,分为软蜱和硬蜱。硬蜱和软蜱最容易鉴别的地方是颚体,硬蜱的颚体在体前端,自背面可见,软蜱的颚体在重提的腹面,自背面不可见。其次,硬蜱有背板,软蜱无背板;硬蜱多栖息在森林、牧场、草原,一生产卵1次,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多达数天,有报道达2个月之久,吸血量大;软蜱栖息于家畜的圈舍、洞穴、鸟窼等隐蔽的场所,一生产卵多次,常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短,一般数分钟至1小时,吸完血后即离开宿主[1]。蜱可传播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蜱媒回归热、莱姆病、Q热、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

  我市地处甘肃省东部地区,近几年退耕还林,杂草丛逐渐增多,分布有草原革蜱、森林革蜱、日本血蜱、长角血蜱、青海血蜱、卵形硬蜱[2], 每年有不少蜱叮咬伤的病例,但乡村医生报告病例少,大中城市的医生该病例比较少见。我院2003年病例增多,与2003年发生非典,城市的很多孩子被寄放在农村,及学生放假,在野外草丛中玩耍机会较多,所以被蜱叮咬,就诊人数增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城市人被蜱叮咬的患者逐渐得到报道。

  从病例分析,女性、儿童较多,和2003年非典有间接关系,也说明蜱叮咬有野外活动史。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但本病例中头部叮咬多,说明头发中易于蜱隐蔽,不易遭受搔扰,也不容易发现是蜱叮咬;就诊时间长,可能和患者轻视蜱叮咬有关;叮咬部位多,说明蜱在头部停留时间长;春夏季是蜱生长繁殖季节,所以此季节易受到攻击;本病例出现全身皮疹1例,临床蜱叮咬伤报道出现游走性环形皮疹,需考虑莱姆病的可能[3];5例发热,5例浅表淋巴结肿大,和肖氏等报道发热比例较低不符[4],和本病例例数较少和轻症未就诊有关。实验室检查中,1例发生血尿,说明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检验的3例患者心肌酶均升高,可能是发热引起的心肌酶一过性升高,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正常,说明心肌并没有受到损害;淋巴细胞升高则说明存在着过敏反应。

  蜱叮咬伤后的反应为:对病原体的反应、对唾液腺分泌物的反应、对注入的毒素的反应及过敏反应[3],肖氏等报道的发热比例低[4],所以没有进行抗过敏治疗,而本病例均属于重症病例,可能包含有上述的所有反应,单纯抗生素疗效欠佳,对高热患者治疗应加用抗过敏药物,使用激素、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肿大淋巴结局部硫酸镁湿热敷之后,体温下降及淋巴结缩小快。我省为Q热、莱姆病、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的自然疫源地,所以对蜱叮咬伤患者[5]、没有条件进行检测蜱媒病者,应常规使用青霉素、四环素,以预防蜱媒病疾病的发生。

  从上述可以看出,对非首诊蜱叮咬伤,如果发现有蚕食样皮肤破损,并淋巴回流区域淋巴结肿大者,应进一步追问病史,有无野外旅游或生活史,有无明确叮咬史,以减低误诊率。

  积极预防蜱叮咬,要求到野外旅游或工作应加强自身防护,穿长衣长袖,扎紧裤袖口,离开草丛、森林应互检,必要时涂抹苯二甲酸二甲酯,防止蜱叮咬及寄生。

  【参考文献】

  1 詹希美,主编.人体寄生虫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4-266.

  2 史智勇,杨银书,李强,等.甘肃省媒介硬蜱的种类与地理分布.中国兽医科技,2004,34(8):48-49.

  3 刘跃华,方凯,王宏伟,等.硬蜱叮咬伤1例.中国皮肤性病杂志,2000,31(11):720.

  4 肖立新,苗全胜,王璇.硬蜱叮咬86例临床观察.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9,12(4):245.

  5 梁效城,吴得强.甘肃省自然疫源性疾病宿主动物种类组成及分布.地方病通报,2004,19(4):28-3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