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5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27  浏览次数:465次

  作者:项志凤 孟宪萍 付远志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医院 064100

  【关键词】 烫伤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是以全身泛红性红斑松弛性大疱或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的急性的皮肤病,是婴幼儿期一种少见而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起病急骤,易引起误诊。现将我科自2003年9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50例SSSS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儿中男27例,女23例,发病年龄4个月~8岁,平均4.2岁,病程3~10d,平均4.5d,50例患儿中4月~2岁者24例,3岁~8岁者26例。

  1.2 诱发因素 上呼吸感染19例,化脓性扁桃体炎20例,昆虫叮咬2例,疖肿2例,无诱因7例。

  1.3 临床表现 50例中其中43例有不同程度发热,低热22例,中度发热22例,高热9例,7例无发热。发病突然,以口及眼为中心出现弥漫性红斑,皮损逐渐波及颈腋下脐周腹股沟腘窝等皱褶部位和头皮及躯干,最后波及四肢远端和手足,有明显疼痛感和触痛。弥漫性红斑出现后1~2d红斑表面可出现皮肤皱褶和(或)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搬动或抚摸患儿即可使表皮剥脱,局部遗留鲜红色渗出性糜烂面,状似烫伤。皮损经过2~3d后渗出减少,开始出现结痂和干燥脱屑,眼周口周皮损表现为放射性皲裂。其中尼氏征阳性者41例,猩红热样皮疹4例,弥漫性红斑43例,大疱性脓疱疮3例,眼结膜炎者50例,合并肺炎5例,以上病例均无杨梅舌及腭部粘膜疹。

  1.4 实验室检查 WBC高于15×109/L5例,10~15×109/L 21例,低于10×109/L 24例;CRP升高15例;尿WBC升高5例,尿蛋白+~++7例;肝功能异常3例(ALT轻度升高);心肌酶CK-MB升高10例。肾功能、血沉、抗链O、支原体抗体检查均无异常。咽拭子培养15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者8例,革兰氏阳性杆菌生长1例,血培养2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2例。、

  1.5 治疗 50例均采用抗生素治疗,其中应用头孢曲松钠5例,阿奇霉素15例,二者合用26例,其中阿奇霉素胃肠道反应重,且对青霉素、先锋霉素过敏者用吉他霉素4例。局部皮损,尽量采用暴露疗法,应用烫伤支架,铺不粘贴的消毒床单,床上撒少许消毒滑石粉,保持室内的温湿度。糜烂面用1‰利凡诺溶液,渗出少者给予莫匹罗星软膏外用;眼部护理用0.25%氯霉素眼水及红霉素眼膏,口腔护理给予3%硼酸溶液漱口,每日进行2次口腔护理,并保持口周皮肤清洁。全身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口服常规剂量维生素E维生素A+D等。

  1.6 转归 患儿用药2~3d体温正常,皮肤触痛开始消失,红斑水疱停止发展,4~5d糜烂面基本干燥、结痂,5~7d出现脱屑,全部病例均痊愈,平均住院6.5d。

  2 讨论

  SSSS又称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由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主要是噬菌体Ⅱ组3A、3B、3C、55、71型,少数为噬菌体Ⅰ组和Ⅲ组[1]。致病菌在原发感染病灶释放一种表皮剥脱毒素,经血源性播散至表皮颗粒层,导致表皮颗粒层细胞间桥粒破坏,产生松弛性大疱及表皮剥脱。该毒素是一种外毒素,不产生抗体,由肾脏排出,婴幼儿由于肾功能发育不全,对该毒素排泄缓慢,致使血中含量较高,而较成人易发病[2]。本病不仅发生于新生儿,亦可发生于较大儿童,多数患儿体质差,与免疫功能未成熟,对细菌抵抗力低下有关[3],本组病例中4~6岁儿童21例(占42%);于5~11月发病,夏秋季多见;诱因以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为主。本病多数患者除有唇炎、结膜炎外,无明显其它粘膜损害,一般不累及内脏。少数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者可致死亡,死亡率2~3%。SSSS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及抗金葡菌抗体检测,目前应用F(AB)(2)片段ELTSA可快速测定,而且可以定量,其含量与疾病程度相关,从血清中直接测出pg范围的剥脱毒素,3小时即可确诊,为治疗提供快速可靠的帮助[4]。但我院为基层医院尚未开展此项检查,故还应与猩红热、多形性大疱性红斑、链球菌或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症,大疱性水痘、原发性大疱性疾病,寻常型疱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脱屑性红皮病等鉴别。虽然抗生素对金葡菌已产生的毒素和所造成的皮损无作用,但早期采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全身治疗应及早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多种抗生素对此病有效,我们大多数应用阿奇霉素与头孢曲松钠联合用药,局部应用莫匹罗星,旨在杀灭局部存在的金葡菌,阻止毒素继续产生,并预防其它继发感染。关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国外认为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会加重病情并增加病死率应禁忌,对此国内意见尚不统一,我科的全部病例均未用皮质类固醇,患儿均痊愈,故我们不主张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参考文献】

  [1] 马琳.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症[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648.

  [2] 孟宪萍.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42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628.

  [3] 宋锐.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症13例临床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07(29):11.

  [4] 刘平.儿童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症55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40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