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斯汀治疗冷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03-27 浏览次数:598次
作者:姜昱 范会平 张艳彩 作者单位:528403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皮肤科 【摘要】 目的 观察咪唑斯汀治疗冷性荨麻疹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30例原发性获得性冷性荨麻疹患者,使用咪唑斯汀10mg,每天1次,连服7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间隔7天,28天后观察临床疗效。另设对照组20例,使用赛庚啶2mg,每天3次,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治疗及观察期间不使用其他口服药和外用药。 结果 治疗组30例,痊愈12例,显效14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20例,痊愈7例,显效8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 2 =1.1,P>0.05,差异无显著性。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比较,χ 2 =15.74,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 咪唑斯汀治疗冷性荨麻疹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轻微。 关键词 咪唑斯汀 冷性 荨麻疹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冷性荨麻疹在皮肤科门诊常见,我们使用咪唑斯汀治疗30例原发性获得性冷性荨麻疹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原发性获得性冷性荨麻疹均为皮肤科门诊患者,男21例,女29例,平均发病年龄17~25岁,平均病程为4~6年。就诊主诉为接触冷空气或冷刺激后全身或局部起红斑和风团,冰块试验阳性,同时排除继发性冷性荨麻疹。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4周无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史。 1.2 方法 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使用咪唑斯汀10mg,每天1次,连服7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间隔7天,28天后观察临床疗效。对照组20例,使用赛庚啶2mg,每天3次,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治疗及观察期间不使用其他口服药和外用药。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瘙痒程度、风团大小及数量进行治疗前后评分,以评价疗效。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60%~90%,好转:疗效指数20%~60%,无效:疗效指数<20%。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安全性评价 记录整个治疗观察期间的全部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30例,痊愈12例,显效14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20例,痊愈7例,显效8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 2 =1.1,P>0.05,差异无显著性。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30例患者均按要求完成了治疗和观察,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其中7例出现轻度口干、嗜睡等不良反应,但不影响治疗。对照组20例患者,15例出现嗜睡、乏力、口干、头晕等不良反应,其中5例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比较,χ 2 =15.74,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 获得性冷性荨麻疹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上以原发性冷性荨麻疹多见,是一种物理性荨麻疹,通常在暴露于冷环境后发生,表现为局限性或广泛性风团。风团可以发生于持续暴露于寒冷过程中,也可以在冷暴露部位复温过程中出现,通常数小时后消失。原发性冷性荨麻疹不伴有潜在的系统性疾病,继发性冷性荨麻疹与潜在的系统性疾病并存,如冷球蛋白血症等。既往的研究表明,抗组胺药能够抑制冷性荨麻疹患者对冷刺激的反应,常用的药物为赛庚啶,我们的观察结果也显示赛庚啶治疗冷性荨麻疹是有效的,与治疗组咪唑斯汀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该药不良反应较多,患者难以接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咪唑斯汀具有独特的抗组胺和抗其他炎症介质的双重作用。体内和体外药理学试验均表明咪唑斯汀是一种强效的、高度选择性的组胺H 1受体拮抗剂。体内和体外药理学试验均表明咪唑斯汀在抗组胺剂量下没有抗胆碱能作用和镇静作用。我们的观察结果显示,咪唑斯汀能够显著延长冰块试验出现风团样损害所需时间,减少风团及降低瘙痒程度,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